- +139
學霸又來了!暑期在讀:36位博士的100本歷史書
1, Inventing the Middle Ages: The Lives, Work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Medieval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Norman F. Cantor (Cambridge, England: Lutterworth Press, 1992)
一部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的中世紀史研究巨擘們的另類傳記,辛辣、刻薄、汪洋恣肆。既可以作為一部梳理一個世紀中世紀史研究史學史的重要文獻,也可以當作每天睡前的床頭八卦。特別提醒:一旦看起來,可能就睡不著了!
2, European Transformations: the Long Twelfth Century, edited by Thomas F. X. Noble and John Van Engen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12)
大牛云集的論文集,每個專題都是當代最頂尖學者的手筆,代表著21世紀國際史學界對12世紀歐洲研究的最權威成果。
3, True and False Reform in the Church, by Yves Congar, translated by Paul Philibert (Collegeville, Minnesota: Liturgical Press, 2011)
二戰之后,整個歐洲文明經歷了最沉重的打擊,也帶來了最深刻的反思。“封建主義最后堡壘”的天主教會中出現了大量“進步主義”神學家,對教會史中若干改革的神學意義和歷史意涵進行反思,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召開。孔加爾便是當年的“異端”神學家的領袖人物之一。
4, Renaissances: The One or the Many?, by Jack Good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文藝復興只存在于意大利的繪畫與雕塑中嗎?作為人類學家的古迪試圖從一個更寬廣的全球史視野考察西歐、伊斯蘭和中國三大文明的“文藝復興”。這本書給作者帶來了不小的聲譽,也同時引發了大量質疑。
5, Salt of the Earth: The Church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by Joseph Cardinal Ratzinger and Peter Seewald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1997)
1997年接受訪談的信理部樞機主教若瑟?拉辛格,在2004年成為天主教第265任教宗,并在2013年成為近六百年來天主教會唯一主動申請辭職的教宗。這本將近20年前的訪談錄展現了他在若干社會、倫理、神學、教會訓導和牧靈方面的看法。雖然,他后來面臨的局面比他早年預想的還要險惡和復雜。
6, Wandering in Darkness: Narrative and the Problem of Suffering, by Eleonore Stum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本書的主題是天主與邪惡,支撐這一深刻討論的是大量中世紀神義論領域的探討。歸根結底的問題就是:全能全善的天主,如何允許無辜者的受難和此事的痛苦?
7, [美]埃德蒙?威爾遜:《到芬蘭車站:歷史寫作及行動研究》,劉森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從中世紀到共產主義的演進中,多少歷史寫作,都逃脫不了由內而外的意識形態。那些束縛著人心的枷鎖,也就內化為他們自己的靈魂,并且強制性地加給別人。
8,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除了生死,人生沒有大事。可是在看透生死之前,最難過的那一關是在生死邊緣的掙扎、嘆息、憤怒、無助與虛無感。
9, My Quest for the Middle Ages, by Jacques Le Goff, translated by Richard Veasey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常常炫耀自己是勒高夫大徒弟的再傳弟子(輩分真遠……),導師去年曾說他師爺已經不大能說話了,今年4月1日在巴黎逝世。勒高夫可以說是在中國最有名氣的中世紀史學者了,雖然他不大承認屬于年鑒學派,但以自己的書寫方式詮釋了他的新史學。
10, Hellenism in Byzantium: The Transformations of Greek Identity and the Reception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by Anthony Kaldell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越來越被拜占庭帝國所吸引,想看看作者如何揭開古希臘與拜占庭傳承的面紗。
廣隸(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
Fredric Jameson, The Antinomies of Realism, New York: Verso, 2013
陳子展:《孔子與戲劇》,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
榮新江、朱麗雙:《于闐與敦煌》,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俞天任:《浩瀚大洋是賭場:細說日本海軍史》,東方出版社,2013
昝濤:《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20世紀前期土耳其民族主義研究》,三聯書店,2011

[德] 諾貝特?埃里亞斯著,王佩莉、袁志英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三聯書店,1998
[法]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李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灣政治大學出版社,2013
本書以卜算和鬼兩條主線展示宋代社會。主體由五章構成:“算命文化的轉折”、“風水文化的發展”、“卜算書籍的流通”、“水陸法會、黃箓齋與送亡儀式的競爭”、“女鬼、情欲與男性的身體”。
畢家豫(臺灣元智大學博士生)
郝柏村:《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天下文化,2011
芮納?米特:《被遺忘的盟友:揭開你所不知道的八年抗戰》,遠見天下文化,2014
沈辰成(奧格斯堡大學博士生)
《史記?太史公自序》
我平常從事歷史教育學研究,接觸的都是德國有關“歷史意識”的理論,外國的東西看得越多,越想反過來了解我們中國人如何體認歷史。
朱海晶(京都大學博士生)
葛兆光:《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中華書局,2014
小島毅:《足利義満:消された日本國王》,光文社,2008
中島楽章:《徽州商人と明清中國》,山川出版社,2009

子安宣邦:《“近代の超克”とは何か》,青土社,2008
Carl Schmitt, The Nomos of the Earth, Telos, 2006.
孫守飛(華東師大思勉高研究院博士生)
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昆廷?斯金納:《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上、下卷),譯林出版社,2011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2007
奎納爾?希爾貝克:《多元現代性:一個斯堪的納維亞經驗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錢永祥:《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臺灣聯經,2014
趙柏田:《巖中花樹:16到18世紀的江南文人》,中華書局,2007
馮志陽(華東師大歷史系博士生)
彭慕蘭、史蒂夫?托皮克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如果出版社,2007
薩拉?羅斯著,呂奕欣譯:《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麥田,2014
查爾?斯曼恩著,黃煜文譯:《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衛城,2013
馮立(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孫欽善:《論語本解》,三聯書店,2013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三聯書店,2013
[美]高居翰著,李渝譯:《圖說中國繪畫史》,三聯書店,2014
[美]邁克爾?蘇立文著,徐堅譯:《中國藝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李楠(山東大學博士生)
[英]喬治?奧威爾,董樂山譯:《一九八四》,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余華:《十個詞匯里的中國》,麥田出版社,2011
陳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
傅高義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高華:《革命年代》,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宛程(蘭州大學博士生)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1453》《海洋帝國》《財富之城》)
陳超(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Carawan, Edwin. The Athenian Amnesty and Reconstructing th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Loraux, Nicole. The Divided City: On Memory and Forgetting in Ancient Athens. Zone Books (NY), 2002.
Ober, Josiah. Democracy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in Classical Athe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 Mass and Elite in Democratic Athens: Rhetoric, Ideology, and the Power of the Peopl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 Political Dissent in Democratic Athens: Intellectual Critics of Popular Rul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Wolpert, Andrew. Remembering Defeat: Civil War and Civic Memory in Ancient Athen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Smyth, Herbert Weir, and Gordon M. Messing. Greek Gramm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阿根廷]博爾赫斯著,王永年譯:《博爾赫斯談話錄》,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譯:《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
趙四方(復旦大學博士生)
高亨(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陳壽褀:《五經異義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李默(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理查德?利罕:《文學中的城市:知識與文化的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何珵(復旦大學博士生)
白巖松:《痛并快樂著》,華藝出版社,2001
保羅 G.巴恩主編,郭小凌、王曉秦譯:《劍橋插圖考古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邵小龍(復旦大學博士生)
王銘銘:《西方作為他者》,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葛兆光:《想象異域》,中華書局,2014年
安斌(復旦大學博士生)
[英]雷蒙德 ? 威廉斯:《漫長的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法]呂西安 ? 費弗爾:《十六世紀的無信仰問題:拉伯雷的宗教》,商務印書館,2012
蕭軍:《延安日記(1940-1945)》(兩卷本),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2013
[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第三卷、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加拿大]查爾斯 ? 泰勒:《黑格爾》,譯林出版社,2012
[法]菲利普 ? 拉庫—拉巴爾特,讓—呂克 ? 南希:《文學的絕對:德國浪漫派文學理論》,譯林出版社,2012
周永生(復旦大學博士生)
傅高義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Frank Dikotter,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1945-1957), Bloomsbury Press, 2013
羅威廉 (William T.Rowe) 著,李里峰等譯:《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大華出版社,1971
何兆武:《上學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胡耀飛(復旦大學博士生)
曹旅寧:《黃永年先生編年事輯》,中華書局,2013
張暉編:《忍寒廬學記》,三聯書店,2013
[宋]錢儼:《吳越備史》,杭州出版社,2004
徐淵(復旦大學博士生)
喬治?凱南:《美國大外交(六十周年增訂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黃薇(上海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英]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Andrew David Field, Shanghai's Dancing World: Cabaret Culture and Urban Politics, 1919-1954,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0.
郭華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美]埃里克?方納:《美國自由的故事》,王希譯,商務印書局,2002
[美]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增訂紀念本),中華書局,2006
韓基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濱下武志,高淑娟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
王爾敏:《淮軍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巴希達?巴沙特:《魔法史》
賈嘉(北京大學博士生)
[英]哈?麥金德著,林爾蔚譯:《歷史的地理樞紐》,商務印書館,2010
黃平、姚洋、韓毓海:《我們的時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俞莉琪(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米歇爾?維諾克:《自由之聲——19世紀法國公共知識界大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成思佳(鄭州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Victor Lieberman, Strange Parallels: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next, C.800-1830, Volume 1: Integration on the Mai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戴可來、于向東:《越南歷史與現狀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梁志明、李謀、楊保筠主編:《東南亞古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常成(歷史學博士)
羅久蓉:《她的審判: 近代中國國族與性別意義下的忠奸之辨》,中研院近史所,2013
張向榮(文學博士)
霍布斯鮑姆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
羅伯特?阿特:《政治的細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陳壁生:《經學的瓦解》,華東師大出版社,2014
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中信出版社,2013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付亮(歷史學博士)
《教宗司法:教宗國的臣民與法庭(1500-1750)》(Irene Fosi, Papal Justice: Subjects and Courts in the Papal State, 1500-1750, translated by Thomas V. Cohen, Washington, D. 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11.)
大體而言,國內學界對于前現代的教宗國(教宗既是普世牧者又是地方君主)及其典章制度沿革并不熟悉,對教宗的司法管理更談不上有精細的研究。就歐美學界而言,英美兩國在這一領域也不居于領先地位,反倒是意大利學者獨占鰲頭,迭有佳作。是書作者Irene Fosi便是前現代教宗史和羅馬史的祭酒;其書的意大利文原版刊行于2007年。鑒于其重要價值,英國學者Simon Ditchfield建議學界盡快推出英文版。后由史學名家Thomas V. Cohen親自上陣將之迻譯為英文,以助英語學界把握最新的研究動態。
《教會史研究:胡貝特?耶丁(1900-1980)的生平、著述及重要性》(Heribert Smolinsky (Hg.), Die Erforschung der Kirchengeschichte. Leben, Werk und Bedeutung von Hubert Jedin (1900-1980), Münster: Aschendorff, 2001.)
胡貝特?耶丁乃20世紀最偉大的教會史學家,不僅著述宏富,而且一手創建了天主教改革史這一研究領域。這本文集由德國史學名家Heribert Smolinsky主編,邀約Giuseppe Alberigo等六位親炙耶丁教誨的重要學者,就耶丁的生平往事、研究特色、教學旨趣及其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觀察與思考等內容,一一加以評述,是非常有價值的學術史文集。如果將這本書與耶丁的自傳對觀閱讀,則效果更佳,更能體會與把握這位史學耆宿的價值所在。
《宗教改革時期意大利的講道壇與印刷媒體》(Emily Michelson, The Pulpit and the Press in Reformation Ital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這本新書的雛形是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宗教改革研究中心的年輕學者Emily Michelson的博士論文。是書主要探討宗教改革時期意大利布道家(大半出身托缽僧團)對抗新教思想以維護天主教正統教義的證道活動,同時對其時布道辭在內容與體例等方面的發展演變加以深入的分析。非特如此,彼時的出版印刷業之對講道活動的推動與刺激,該書亦有精彩的論析。
請點擊>>>暑期在讀:32位博士的100本歷史讀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