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貿區首家外商獨資醫院浮出:主打骨科,擬配數十名外籍醫生

上海自貿區第一家外資醫院浮出水面。
自貿區郵報獲悉,7月22日(下周二),德國阿特蒙集團(Artemed Group)、銀山資本將就在自貿區設立阿特蒙醫院,與外高橋三聯發展有限公司、外高橋醫療保健中心簽訂框架協議。框架協議涉及合作模式等事宜。
如果這一合作最終敲定,阿特蒙醫院將成為上海自貿區內第一家實體性外商獨資醫療機構。
據了解,有望落戶自貿區的阿特蒙醫院,首期主打影像診斷和肌骨疾病中心(通俗說法就是核磁共振和骨科),可能配備數十名外籍醫生。
官網資料顯示,阿特蒙集團目前在德國慕尼黑、柏林和漢堡等地有8家醫院,并擁有5家養老中心。
“將配備數十名外籍醫生”
自貿區郵報了解到,計劃落戶上海自貿區的阿特蒙醫院,可能建在外高橋臺北西路醫療保健中心附近,規劃占地規模1萬平方米。
據說,這家醫院計劃分三期建設300張床位,首期規模100張床位,設有影像診斷中心、肌骨疾病中心,以及小型門診中心,提供包括普通門診、第三方診斷和遠程診斷在內的多項服務。阿特蒙醫院有望于年內開工建設,預計兩年內建成投入使用。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阿特蒙醫院內將配備數十名外籍醫生。
根據《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外籍醫師在華只能從事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床診斷、治療業務活動。具體阿特蒙醫院的外籍醫生將執行何種政策,尚有待官方明確。
而外高橋醫療保健中心將與阿特蒙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包括共享醫療資源、病人,甚至是醫生共享。
除此之外,計劃落戶上海自貿區的阿特蒙醫院,還計劃引入全球頂尖的PET-MRI技術設備。
相比目前常用的PET-CT技術,PET-MRI技術設備在檢查時對人體的損傷更小,且準確性更高。
但阿特蒙醫院未來能否自助引入進口藥品,則尚無定論。按現行政策,這需要監管部門審批。
上海禾新醫院副院長周明仁介紹,目前禾新醫院還不能使用臺灣的藥品。
禾新醫院是大陸首家外資臺資獨資醫療機構,地址在上海市徐匯區。
“外資醫療機構對進駐自貿區很積極,期待提前卡位”
阿特蒙醫院的入駐,頗具標志性意義。
目前中國正在減少對外商獨資醫院的設立限制。2013年底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國衛體改發〔2013〕54號)提出,將香港、澳門和臺灣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地域范圍,擴大到全國地級以上城市。
上海自貿區的開放力度更大,根據《若干意見》,“其他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可在上海自貿區等特定區域設立獨資醫療機構”。在2013年公布的上海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中,也明確納入了“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表述。
阿特蒙醫院很可能成為第一家落戶上海自貿區的外商獨資醫院。
周明仁說,不少外資醫療機構對進駐上海自貿區很積極,主要是看重未來的中國醫療市場,提前“卡位”。
不過,他也指出,對禾新醫院而言,除非在自貿區設立醫院有“特點”,否則不會考慮,因為患者就醫需要交通便利。
此外,周明仁還提到,對外資醫院而言,醫生執業資質的認定也很重要,比如臺灣非常資深的主治醫師,在大陸評不了正高、副高,做不了科室的帶頭人,這可能就會影響他們過來執業的積極性。
“多家外資醫院在談”
阿特蒙醫院的入駐計劃,可能只是個開始。
據自貿區郵報了解,上海自貿區正在接觸多家外資醫院,包括來自澳大利亞和日本的醫院,主要集中于腫瘤和術后恢復治療。
盡管上海自貿區目前允許“區內注冊區外經營”,但在2014版負面清單中,明確規定“外商投資醫療機構不允許設立分支機構”。
這也就意味著,在短期內,上海還不太會出現一個阿特蒙醫院浦西分院。如有需求,病患仍需前往外高橋就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