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中國服飾文化主題研討會:復原不是目的,鼓勵創造
最近,“盛世中國——‘大成市場’杯中國華服設計大賽、‘池上錦’杯中國漢服設計大賽”啟動。“大成市場”杯中國華服設計大賽以“禮”為題,通過現代與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融合創新,希望設計師創造出能夠展現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中式禮服,展現當代中國人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文化的傳統氣韻。“池上錦”杯漢服設計大賽則以“風·韻”為主題,致力將漢民族文化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理念相結合,提升漢服產業的市場價值。
隨著賽事的正式啟動,“中國服飾文化主題研討會”也在京舉辦。研討會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主題,從行業發展、設計創新、文化傳播等幾方面展開研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當岐:怎樣定義漢服?
近些年,在各地都有很多漢服的一些集群或者是一些漢服街這樣的經濟現象,這個好像是我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一個非常明顯的符號。
中國服飾發展過程中是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與北方的游牧文化不斷地碰撞,因為游牧文化有一個特點——機能性很強,中原文化很講究雍容華貴和等級階層,它的機能性就差一點。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南北方文化互相交流,胡人在學漢民族,漢人也在學胡人的穿著。唐代更是如此,包容度非常大,從整個歷史上看很難用“漢服”兩個字把中國傳統全部概括,所以漢服這個概念,一說是漢族的服裝,好像不太確切,至少從學理上講好像有點問題。
我覺得漢服一定不要將它理解窄了,或者僅僅理解為是漢族的服裝,這個不利于我們民族團結。漢服既不是漢朝的衣服、也不是漢族的服飾,而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服飾,一定記住是主流文化服飾,不同的時代,主流文化服飾一直在變。所以今天大家穿著全盤西化的衣服,我們叫國際服,進入到這樣一個時代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主流文化服飾一直在變,從清文化運動以來,我們一直在救國,一直在圖強,我們今天穿這樣的衣服理直氣壯,不要覺得我穿了西裝就是西方人,我們一直強調有容乃大,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
再從漢服的設計和創新的角度談談我的觀點,我們現在說的設計創新,尤其是挖掘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設計創新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設計創新不是照搬和復制,更不是拼貼,或者是圖解。近些年我們很多設計師立志于弘揚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嘗試,但是在設計過程當中確實有這樣一些拼貼和圖解的現象,比如拿一些元素放在衣服上,弄一塊圖案貼在身上,這樣的設計實際上是最簡單的設計,至少我覺得好像對傳統文化沒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艷:做到知來處,明去處
2014年,北京服裝學院是全國第一所高校里創建一個新的專業,叫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專業方向,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在服裝高校里面專注于服裝設計的專業,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這個點上加大力度進行培養的一個專業方向。我們相比較以往的女裝、男裝、運動裝服裝品類的劃分,在這個專業的培養上,我們引入了非常多的,無論從國學素養的培養,還是從傳統技藝的掌握,其實都是引入了很多外部的資源,加大了對這個專業方向學生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識的培養。
今天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會議,大家坐在這里探討關于華服、漢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題,當然就是因為我們處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之下,這是擋不住的洪流。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我們的年輕小朋友們穿的漢服,未來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談談我自己的研究,我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唐代服飾的色彩研究,基于古代服飾的復原研究,2012年開始,我們跟敦煌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各大文博機構,合作了大量古代服飾的復原,主要集中在漢唐服飾,漢唐代表了我們中國傳統服飾巔峰的狀態,我們從復原傳統服飾的工作開始做起,在這么多年的實踐過程中,需要對于材料、對于色彩、對于圖案的美學研究基礎,還需要在原材料的復原、還有工藝的復原等方面深厚的服裝實踐基礎。
我們在2018年的時候,《國家寶藏》第二季,新疆博物館那一季,有一段我復原一系列唐代的服飾,包括復原的三尊人俑初唐的服飾,以及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的包含了漢族、西夏等民族服飾。在節目播出之后很多人都來問我可不可以定制在節目上展出的衣服,其實我在不同場合都說過,我們復原的是出土文物,復原的是一千多年前大唐的衣服,這是我的研究基礎,但我不希望你們穿得像出土文物一樣,沒有必要穿得跟古人一模一樣,已經過去1400多年了,我們只是告訴你們我們的大唐曾經那么美過,曾經那么自信過,這是我們展示它,復原它最終的目的。
我們團隊也做了另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希望重建一個中國傳統的色彩體系,中國傳統色彩到清代為止,已經有兩千多種不同的傳統服飾色彩,但是它可能沒有那么多的傳統色彩的名字。包括我們跟新疆博物館合作也好,還是跟山東博物館合作明代服飾的復原,我們都是把傳統制造工藝從最原始的比如唐代的織錦是如何制造的,到今天我們有什么新的科技、新的制造工藝可以介入進去,從而提高它的紡織效率,它的審美視覺效果,這個都是我們這些年做的工作。
最后借用我在《國家寶藏》結束語說的話,未來我們需要做的,對中國服飾最好的傳承與創新,就是要做到知來處,明去處。


楚艷團隊復原的唐代服裝
設計師王鈺濤:工作室“怪圈”
我是一個本土培養的設計師,我覺得在我的設計當中,潛移默化地肯定會有東方的思維、東方的理念。比如我們的形散神不散,比如除了講道理之外,更多是通過美輪美奐的、遙不可及的藝術形式的呈現,能夠讓設計師從中汲取環境當中的美。對于色彩來說,我們中國講究的是水墨山水,我覺得我們無需背負太重的包袱強調傳承,我們中國人本身就是根植于自己文化的。
關于服裝中的中國符號的應用,近些年,我會把24節氣運用到服裝。比如我們的春分、秋分,還有冬至和夏至,都是品牌上貨的基礎點,因為這個季節人們一定要換裝,隨著季節的交替變化,著裝也發生改變。另外對于傳統符號的運用,我在2014年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把熊貓用到服裝的圖案上,我找了一個一歲多的熊貓作為基礎的形,起的名叫抱抱,所有人看到它的時候,它的憨態可掬會讓你喜歡它,愿意成為它的一個傳播者。還包括金魚,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年年有余,魚是特別吉祥的圖案。還有仙鶴、招財貓,對于中國符號的運用不僅僅是用表象的、用圖案化的處理方式,我們還可以有很多種呈現方式,我們既可以做得很生動、很現代,也可以把中國傳統的繡、紡、錦,融入到當下的設計當中。
我希望我們的行業不是在紙面上大家聊做一個大賽,很多時候大賽的背后是工作室在支撐,并不是設計師在完成。其實這是一個怪圈,在我們那個年代做設計的時候,真的是做一次死一次,我覺得我掏空了自己所有的才華,但是現在大多數是一個產業鏈,設計師圖都不用畫,有一個想法就好了,找一個工作室替他完成一切。我認為這個事情不能將我們產業和傳統更好地發揚。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杜鈺洲:在服飾中創造一種時代感
今天消費者把國服或者漢服這個問題提出來了,無論是設計師、生產商、技術人員、市場、各個方面的行政管理者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這也是一個新的機遇,是我們的內需發展促進我們產業發展重要的機遇。
中華民族服飾的變化,技術上的影響最大,從奴隸時代到農耕時代,我們后來有紡紗、織布、云錦、蜀錦等等各種巧奪天工的技藝,這些產生以后服裝就變化了。現在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我覺得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我們傳統的服裝,傳統的面料,都沒有競爭力了,雖然保留了一些手工藝的精彩,我們現在叫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作為一個產業來講,我們是沒有競爭力了。這個時候開始,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人要融入世界,穿著青布長衫的五四青年,象征著新的時代,漢唐也好、清朝也好,那些受封建思想束縛的服裝就沒有生命力。
服裝文化的發展是受到了文化發展的影響,它本身是個文化,它又受多種文化的影響,而文化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我在什么場合穿什么服裝,這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語言。從文化角度,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中國的服飾文化,首先是人和自然的關系,技術越發展、對自然認識越透徹,現在我們就把環保、綠色融入到服裝的價值觀里去。其次是人和社會的關系,還有人和技術生產力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就是決定了我們當代服飾文化的基礎。
在此之上,我們要創造一種時代感。我看有一篇文章分析得有一定的道理,旗袍是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改進而定型的,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充分顯示出來,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旗袍受當時的女學生歡迎,幾乎成了20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后來,影視劇、摩登女郎、上海的時尚公司都產生了,就把旗袍在中國心目中生根了,誰也沒想到雖然還有一個旗字,但是旗袍已經不是滿族服裝。原來滿族的旗袍穿出來就沒有女性美,所以在民族性和時代感的問題上,我們更要在時代感的基礎上挖掘民族的精華,為現代人服務。現代氣魄、現代風格,有民族特色,這個是很難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