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楊國楨:友情難忘——懷念黎志剛先生
邂逅黎志剛是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時候。1984年秋,黎志剛離開香港負笈北美,后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師從劉廣京教授攻讀博士學位。1985年秋,我到斯坦福大學訪問研究一年。我記得那是冬天的時候,黎志剛來斯坦福大學訪學,在香港大學工作的陳明銶博士介紹我們認識。一天,我們和臺灣來的范毅軍四個人一起拍了一張合照,陳明銶博士沖洗岀照片后送我一張,這張照片一直保存在我的老相冊里。照片背面,有明銶的題字:“楊國楨教授/明銶/Dec30.85/Stanford ”。寫明送我照片的日子是1985年12月30日。

1985年12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左起:陳明銶、黎志剛、楊國楨、范毅軍
雖是初次謀面,我們卻很投緣,因為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志向相同,一見如故,無話不談。我們談論了如何搜集近世中國商標的問題。2019年3月30日,他在廈門大學舉行的“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大會演講,回憶說:“認識楊教授是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由我的老師全漢昇在課堂中介紹給我們。另外我在加州大學做研究時,楊教授對我一篇文章有非常多的指導。那是一篇關于商標的文章”,“那篇文章是我發表的文章中最受關注的一篇”。這篇文章就是他與韓格理合寫的論文《近世中國商標與全國都市市場》,1986年8月22日在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上發表,一炮而紅。評論人劉石吉兄稱贊它是“中國商標史研究中的拓荒之作”。當初我傾心于土地契約文書的搜索,對商業文書、商標之類的材料也感興趣,所以“暢所欲言”,“高談闊論”,提了些查找的線索,沒想到他用心聽了進去,并且身體力行,竟然擴大了視野,發掘出新材料,取得了成功。
黎志剛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后,成為中國社會經濟史壇的一顆新星,蜚聲海內外。他流走于北美、澳洲、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之間,研究、講學、參加學術研討會。我們幾次在學術研討會上相遇,互道珍重。
2001年12月13-14日,我在廣州和黎志剛一起出席“東亞貿易網絡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他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15-22日,我們與科大衛、陳春聲、鄭振滿、劉志偉、鄧開頌、范金民、程美寶、趙世瑜、曹樹基、梁洪生等赴粵西歷史人類學考察。在途中留下一張我們與鄧開頌、范金民四人的合照。不知是誰的相機,久未使用,日期還是前次照時定格的,未加修正,與實拍時間差了快二年。那天是陰天,照得不太好。

2001年12月粵西考察途中,左起:黎志剛、鄧開頌、楊國楨、范金民
黎志剛教授兩次到廈門,都與我有關。第一次是在2018年清明節后兩天,在上海客座研究的他特地抽出一個周末來廈門看望我。4月7日星期六,他從上海乘班機到廈門高崎國際機場,3時半下榻仙岳路的威思汀酒店,行李甫卸,便給我打電話,問了我家的地址,便匆匆打的趕往我家。我估計35分鐘可以相見,不料左等右等,足足近兩個小時才到。原來他是第一次來廈門,人生地不熟,的士司機帶他繞了一圈,不經意中參觀了風光秀麗的環島路,花了一百多元車費。落日余暉,我們一邊觀賞海景,一邊品茗論學,晚上,至品尚B座“拾壹雅茆”餐敘,9時半才送他回旅館。
第二次是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他接受我的邀請,特地從澳洲趕來廈門大學出席“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在大會上演講《海洋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那時候人多,匆匆問好而不及多言,沒想到竟成永訣!
黎志剛先生走了,留下的這幾張照片,讓我懷念和憑吊,感慨萬分。
黎志剛先生千古!

2018年4月7日黎志剛在楊國楨家中做客

2018年4月7日黎志剛和楊國楨在品尚餐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