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不打小孩日:不打孩子的原因你知道嗎
受懲罰的孩子往往出現更多不當行為、更糟糕的情緒狀態和發展不充分的道德觀念。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設立這一日子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引起社會的重視。
許多父母相信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一個大一點的教訓才會讓孩子記得住。不過,近幾十年的研究顯示,懲罰孩子并不見的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它未必能夠降低孩子的不良行為,反而還會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在一項兒童實驗中,研究者讓100多名兒童相信自己損毀了貴重物品,結果發現,擁有打屁股、打耳光、大聲斥責的母親的孩子內疚感反而最少。而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也顯示,面壁思過的孩子不良行為會比普通孩子更多,哪怕事后母親會花時間跟他們交談。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會用更多的不當行為來回饋“爸爸媽媽收回愛”的懲罰。受懲罰比較多的孩子往往出現更多不當行為、更糟糕的情緒狀態和道德觀念。而且,懲罰會破壞親子關系,孩子更不想聽從父母的指導。
孩子視父母為賴以生存的重要人物,當我們用打罵等粗暴的方式懲罰孩子的錯誤時,往往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焦慮感,或者積聚非常強的憤怒卻未必敢公開表達出來。這些情緒在孩子身體內上傳下跳,無法讓孩子平靜下來,腎上腺激素飆升,難以平靜地思考和體會自己內心感受和別人的內心感受,也就增長不了處理此類事情的能力。
孩子做錯事情,往往因為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缺乏更好的認知,或者缺乏對別人的關懷和同情心,或者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些方面的缺乏都不是一頓暴揍可以解決的,相反,它需要的是耐心、明確的指令、同情孩子的困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發動頭腦風暴,練習更好的解決方案。
有些父母會發現,哪怕理解了這個原因,仍然難以控制打這一行為。這可能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懲罰帶來的烙印太深。
怎么辦?這里有一個小方法或許能夠讓你親身體會一下,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被溫柔堅定的大人保護和指導的感受。
回顧自己小時候做錯的一件事情。比如,因為生氣,打了自己的妹妹,被父母責罵和懲罰。那時候,你的心情怎樣?低著頭?含著背?又氣又怕?
想象一個大人走到你的身邊,他蹲下來,攬著你的肩膀,跟你說:“怎么啦?發生什么事情了?慢慢跟我講。不要害怕。”
當你哭哭啼啼地跟他道出原委時,他仍不嫌棄或者討厭你,溫柔地在你身旁:“我知道,我知道,你很不開心,你很生氣,我在你身邊陪著你。”
等到你的情緒慢慢平靜,有能力開始回想剛才發生的情況時,他又陪著你進行復盤:“你希望妹妹不要來煩你。不過,打妹妹的確不對,你看,她那么小,那么依賴你,你打她,她好傷心。我們做一些彌補的事情吧。”
如果你對解決這些問題有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你的憤怒和妹妹的需要時,他愿意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推動你開動小腦袋瓜想一想新的解決方案,并且加以鼓勵和贊美:“我可以跟妹妹說,我現在有事情,10分鐘以后你可以來找我。我還可以請爸爸幫忙,把妹妹帶走一會兒。”
做錯了,仍然可以得到愛,仍然有人陪著我去改錯與彌補,人生緩緩前行,孩子一點點長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