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拍賣慘視頻掐哭小姑娘,造假連良心都不要了
文 | 酒顏君
我們通常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在短視頻時代,親眼所見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相。近日,央視曝光短視頻亂象,一些視頻發布者故意編造一些聳人聽聞或境遇凄慘的故事,拍成短視頻,打著所謂真實見聞的旗號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博眼球增流量,甚至利用大眾的同情心騙取錢財。
在四川涼山,視頻團隊教小姑娘演戲賣慘,假裝父母雙亡,為讓女孩流淚,他們給孩子滴眼藥水,甚至掐孩子。為了博取觀眾的信任,他們給孩子捐錢捐物,當然這些也都是演出來的。為了帶貨謀利,他們假戲真騙,編造“幫助啞巴母子”賣蘋果的故事,蘋果僅從當地購買一小部分,其他均為市場采購,總獲利29萬。還有上海一主播以資助孩子為名賣珠寶,實際視頻中的人都是他請來的演員。果不其然,花2萬多元買的珠寶都是塑料。

相對于文字、圖片來說,視頻內容因為迷惑性更強、感染力更大,能夠直接對人的判斷力產生影響,再加上現在視頻制作手段逐漸簡單化,后期處理技術不斷提高,運用剪輯、特效等能毫無破綻地讓人們對視頻內容信以為真。
央視曝光的只不過短視頻造假領域的冰山一角,短視頻內容從推出到獲得網民的喜愛和追捧,在技術和商業宣傳的不斷推動下,已成為當下人們日常生活化的工具。一些動了歪腦筋的人,早就瞄準了短視頻獨特的傳播優勢,制作傳播網絡虛假信息,賺取流量走向商業化。只不過在近幾年不斷完善的監管中,那些涉黃涉暴的內容干凈了許多,一些軟性的靠“演技”的新騙局開始游走于灰色地帶。
此前,一個六旬追星女子要嫁給靳東的故事引發人們對假視頻的關注,賬號是冒充的,移花接木的拼接手段也不高明,與央視曝光的貴州威寧“虎嘯龍吟”鬧劇類似,同樣是視頻團隊為了博取眼球剪輯制作而成。他們通過這種虛假的內容積累大量的粉絲關注,進而轉向微商帶貨,將流量變現。
這種剪輯在技術上并不是很難,騙子們在騙術上也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通過劇本擺拍的方式制作情景劇,更是讓觀眾真假難辨,把人騙得團團轉。相信大家都還記得之前“女孩考上清華后感恩父親”的視頻,不少人為她的孝順紛紛點贊,感動落淚。可在這個視頻發布者的賬號中,考上清華的是同一個小姑娘,她爸爸一會兒是“工地上的工人”,一會兒是“植物人”,把人看的一臉蒙圈。

最終,平臺對于炮制虛假視頻的制作者作出限流10天的處罰,不料制作者非但沒有因為視頻造假反省自責,反而認為平臺處罰“不公”,聲稱拍攝視頻是為了“傳遞正能量”。如果連真實性都無法保證,用虛假的內容煽情,那還叫什么正能量么?
與很多造假的短視頻制作者一樣,他們刻意模糊真實與“創作”的界限,用旁觀者的視角和實時拍攝的現場感增加短視頻的真實感,這種內容迷惑性更強,而普通用戶求證能力弱,根本沒法辨別,像是靳東的老年粉兒,我們可以說她們空虛寂寞,缺少關愛,但她們被利用,被欺騙的背后,是造假的人在作惡。

頻頻上當被收割善心的人也是一樣,去買助農的蘋果,去買那些所謂的“能幫助貧困孩子”的珍珠,去給山區的孩子捐款,說明大家是很善良的,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善意成了別人的生意。
科技帶來了進步,同時也放大了人性的缺點,視頻平臺本身是個很好的渠道,能夠通過拍視頻的人,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但前提是,這些內容必須是真實的。如果任由這些造假煽情的視頻大行其道,終將污化信息環境,一旦公眾的善良一次又一次被戲虐,社會信任被消耗殆盡,人與人之間只會變得更加陌生冷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