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愛吃甜食的姑娘,真的會越來越丑
原創 許嘯聲 許醫生的oncall日記
人生已經太苦了,我多吃點糖有什么問題嘛?
不是我不克制,是奶茶、蛋糕
它們綁架我的!
甜食真的能讓我的心情變好,有什么比開心更重要呢?


很多姑娘日常離不開
甜甜的蛋糕、甜甜的奶茶
覺得吃過以后會很滿足很開心
但是,糖真的能帶來快樂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澳大利亞有個導演 Damon Gameau,為了弄明白糖對健康的影響,做了個有趣又勇敢的實驗:他把自己當小白鼠,連續 60 天,每天吃 40 勺(約 160 g)糖。

在連續 60 天的時間內,Damon 并不吃糖果、汽水這樣的含糖量高的食品,所有的 40 勺糖都來自于公認的健康食品。
為什么是 40 勺?因為這是澳大利亞人每天的平均糖攝入量。
你是不是覺得40勺太多太夸張了?先看看他的早餐:
甜味早餐谷物:含糖 7.5 勺
低脂酸奶:含糖 4 勺
蘋果汁:含糖 9 勺
僅僅一頓早飯,就吃了 20 勺(約 80 g)糖。


所以一天攝入 40 勺糖并不難。
這 60 天內,Damon 維持和之前同樣的卡路里攝入(每天 2300 大卡)及運動量,看看60天后的他怎么樣了
變胖
長胖8.5kg,腰圍變大10cm。

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皮膚變差,長痘

疾病風險
甘油酯水平上升,有心臟病風險。

有了脂肪肝,還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和二型糖尿病。

以上實驗圖片來源:《一部關于糖的電影》
糖吃得再多
并不會帶來真的快樂
其實,不開心時想吃糖,可能并不是因為所謂的吃糖會帶來快樂,而是糖劫持了你的大腦,讓你不斷產生好想吃糖的欲望。
研究表明,當吃到大量糖和脂肪的混合物,比如餅干、蛋糕、冰激凌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

而一些關于多巴胺的研究顯示,它主要作用于人的獎賞系統,讓人產生欲望,同時預測獎賞,從而指導行動。
是的,雖然一直以來大家都把多巴胺視作快樂的代名詞,但實際上,目前并沒有研究表明多巴胺和愉悅、快樂的感覺直接相關。
它只是能夠激活大腦內的獎賞系統,讓你產生對糖的渴望并為之付出行動。

吃糖太多
只會讓你上癮
上文所說的多巴胺會激活大腦里的獎賞系統,所以當我們看到甜食時,比如說一杯奶昔,大腦會對我們說:快把它喝了!
然后我們乖乖地喝了,感受到美妙的甜味,大腦就會釋放內啡肽,我們會感覺無比愉悅和滿足。

但這樣的快樂并不會持續太久,它需要下一次“吃糖”來觸發。
也就是說,糖吃得越多,你就會越想吃,就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致使我們最終掉進這個「甜蜜的陷阱」。

吃糖太多
危害也很多
除了肉眼可見的體重上升和皮膚變差,攝入過多的糖還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甚至多種癌癥的風險。
還有研究顯示,攝入過多的糖會導致記憶功能和學習能力的下降。
此前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攝入太多糖分可能會加劇抑郁癥狀。

如何正確戒糖?
少吃加工食品
少吃加工食品,包括各種零食、蛋糕、果汁、飲料。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日攝入添加糖應該不超過 50g,最好少于 25g。其實如果按照正常的吃法,每天的糖分攝取基本不會超標。
可現在經濟太發達了,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口感更加豐富,嗜甜是人基因自帶的天性。除了正常三餐,我們每天可能還會來個甜點下午茶。

比甜點危害更大的是含糖飲料,根據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研究人員的發現,飲料中的的糖比固體食物中的糖更容易引起有害的代謝變化,導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所以奶茶、鮮榨果飲、碳酸飲料……這些,真的要少喝一點!

吃水果代替
有些水果很甜,但含糖量并不高,比如西瓜、葡萄、草莓,含糖量都不超過 10 %。而且,水果這些天然食物中的糖要比蛋糕、奶茶中的游離糖健康得多,可以放心吃。
但千萬注意不要榨汁喝!!!

水果中含有粗纖維會阻止糖分一下子被消化吸收,把水果榨成汁,會把纖維濾掉,沒有纖維來阻擋消化,升糖速度很快!而且因為果汁實際上是把水果的細胞壁打破后才析出的,少了細胞壁的包裹,糖分也直接暴露出來。

真想吃糖,運動后再吃
適度運動可以給人帶來愉悅感。心情不好的時候,跑跑步、打打球都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完之后,可以給自己獎勵一點甜食,畢竟運動消耗了熱量,這樣一天攝入的卡路里也不會超標太多。而且只要注意控制總量,好吃的甜食也能幫助形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換個角度想,其實戒糖沒什么不好的,每天少喝一杯奶茶少吃一份甜品,能省不少錢呢
!
部分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文獻:
[1]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2]Wikipedia-sugar[EB/OL].(2019-12-09)[2021-03-2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F%E7%B3%96.
[3] 新華網-研究顯示吃糖太多可能加重抑郁. [EB/OL]. (2019-12-15)[2021-03-29].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15/c_1125348828.htm?spm=C73544894212.P26997653879.0.0.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