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近“出圈”的《紙扇書生》們,為什么要在嵩山跳舞?
原創 柏舟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487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鮮衣怒馬少年時,且歌且行且從容。
最近,河南衛視的舞蹈《紙扇書生》正是如此。紙扇飛舞,衣袂漣漣,紙扇小哥哥們在舞蹈中運用紙扇的豐富變化,讓人仿佛夢回北宋,置身繁華喧鬧的清明上河圖。
河南衛視版本的《紙扇書生》,拍攝地在河南嵩陽書院、少林寺等經典古跡前。來源/騰訊視頻
紙扇書生們在嵩山上的表演,讓我們再次體味到這座五岳之尊、萬山之祖所蘊藏的人文魅力。這里既有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又有天下武功的發源地少林寺,又有“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觀星臺。
“嵩高維岳,峻極于天”,這座山可謂是凝聚了華夏的智慧。

嵩山。攝影/路-見,來源/圖蟲創意
五岳之尊,萬山之祖
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是中國的五岳之一,又稱“中岳”。嵩山在古代還有個名字叫“崇山”。崇者,山之宗也,也就是說,嵩山是所有山脈的祖宗。
嵩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它完整出露著全球絕無僅有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時期的變質巖和沉積巖地層序列精華,是世界地質史上的奇觀。

鄭州登封中原嵩山晨曦。攝影/石耀臣syc,來源/圖蟲創意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山上層巒疊嶂,氣勢磅礴,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乾隆在嵩陽書院門前曾寫下對聯,贊頌嵩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會恒衡,四塞關河拱神岳;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中國早期王朝首選的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權神授。據統計,從周武王開始至清末,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禪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以“天地之中”理念為動力,中國古代禮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熱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漸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之一。近些年,學界盛行起“嵩山文化圈”一說,即以嵩山地脈為依托,交叉地理、考古、歷史、文化等多個學科,證明了嵩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中心發源地和中華文明的中心地區。
作為中華文明的中心地區,嵩山人文薈萃,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論古跡名勝,嵩山上的塔寺闕臺如星羅棋布,留存有著名的“中國六最”:
禪宗祖庭,少林寺——

少林寺。攝影/paveldvorak,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攝影/高晨翔,來源/圖蟲創意
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

北魏嵩岳寺塔。攝影/高晨翔,來源/圖蟲創意
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

河南省登封市嵩陽書院漢封將軍柏。攝影/秋影隨風,來源/圖蟲創意
此外,還有秦朝的中岳廟、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回環險絕的軒關等,它們都是華夏文化的瑰寶。這些瑰寶無論是磚石建筑、石窟雕刻還是手工造像,都展現出巧奪天工的技術水準,生動展現了那些遙遠歷史年代最高水平的技術工藝和生產力,是古代東方文明先進科技發展水平的見證。
嵩陽書院,理學源地
嵩陽書院就是這塊土壤孕育出來的文化碩果,紙扇書生們在嵩陽書院前翩翩起舞,再現北宋的文采風流。
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分為官方和民間,官方最有名的是太學,民間教育機構最有代表性的是書院。書院最早出現在唐朝,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模仿佛教禪林講經制度,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作為經費來源。書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于宋代,成為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學而優則仕”。
嵩陽書院建立于宋代,其前身是隋朝時期的道教場所“嵩陽觀”,而“嵩陽觀”的前身又是北魏時期的佛教經閣寺院“嵩陽寺”。嵩陽書院曾經培養過呂蒙正、錢若水、陳堯佐、滕子京等名臣。后來,儒家理學大師程顥、程頤二程兄弟,在此書院聚生徒數百人講學。二程在嵩陽書院講學10余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此外,宋代著名學者,司馬光、范仲淹、朱熹也曾在這里講學。

嵩陽書院全景圖。攝影/馬健.dfic,來源/圖蟲創意
一個書院,竟相繼成為道、佛、儒三教的圣地,見證了三教在中國的興衰,體現三教融合的文化傳統,這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一大奇觀。而作為程顥、程頤講學地方,其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也是可想而知,所謂“今有清華園,古有嵩陽書院”,可見它已是人們心中古代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的代表。
歷史上有名的“程門立雪”,就發生在二程在此講學時。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于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當時嵩山歸洛陽管轄,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他們來到書院時,適逢程老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不過,老先生其實是在假睡,他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卻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想考驗一下這兩人的定力。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云密布,大雪紛飛,他們在冷颼颼的寒風中靜靜等待。
過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乎!”意思是天這么冷,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此時,兩人腳下積雪已經一尺多深。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后來,楊時學得程門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嵩陽書院。攝影/李平安,來源/圖蟲創意
嵩陽書院還有個千古美談,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在嵩陽書院著書立說。王安石變法期間,司馬光因與他政見不和,便離開京城,來到洛陽專心修史書。司馬光在洛陽,除了常跟朋友們游山玩水、飲酒作賦,還常來嵩陽書院寫書,嵩陽書院東溪“光風霽月其襟懷”刻石旁,據說是司馬光別館舊址,號稱“疊石溪莊”。據說,司馬光耗盡一生心血寫成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完成的。

影視劇中的司馬光。來源/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由于嵩陽書院聲名遠播,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影響力一直到到清代末年。經歷近千年講學歷史的嵩陽書院,成為古代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禪宗祖庭,武林圣地
嵩陽書院不遠處,就是“禪宗祖庭”少林寺。它們一個是“程朱理學”的發源地,一個是禪學的發源地。

嵩山少林寺。攝影/Fairywarsing,來源/圖蟲創意
公元495年,一名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來到北魏,見到了漢化程度很深的孝文帝。孝文帝為方便他翻譯經書和講經,特意為他在嵩山修建了寺廟。因山下叢林茂密,這個寺廟得名“少林”。
少林寺作為傳揚佛法的重地就這么確立下來。后來,達摩祖師來到東土,他一葦渡江,來到少林寺中傳揚佛法。達摩在寺中面壁九年,最終悟出了一樣能讓中原人們接受的佛法:東土禪宗。他還收慧可為徒,將禪宗傳了下去。
少林寺歷經輝煌,隋唐、宋元統治者都對它有所偏愛。公元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學家僧一行到少林寺修建玉殿,僧一行精心設計建造了一座“梵天宮殿”,雕工極其精湛,“使之懸日月光華,建佛地園林,動煙云氣色”;宋代,理學大興,理學家的思想深受禪宗的影響,禪宗及禪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發展。宋雍熙年間少林寺所藏佛經有9500余卷,少林寺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元朝時期,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創建了鐘樓、鼓樓,“興什起廢,訓徒說法,施者如岳,來者如歸市”。極盛時期,廟里有僧人兩千多名;明朝對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輝煌。由于少林寺僧人在抗倭和鎮壓農民起義中為明政府效力,明政府免除糧差,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

少林寺少林武功浮雕墻。攝影/秋影隨風,來源/圖蟲創意
俗話說,天下武功出少林。相傳少林武術起源于北魏,達摩發現弟子們坐禪久了,便昏昏欲睡,精神萎靡不振,就發明了"羅漢十八手",用以活動筋骨強身健體。實際上,少林武功是少林僧眾繼承民間早已流行的健身和技擊運動,并不斷融合僧俗名家武術之長逐步發展形成的。
少林武術分拳術和器械兩大類,以拳術為基礎,特點是結構緊湊、動作樸實、內靜外猛、聲東擊西、起落進退全在一條線上運動;講究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結合以及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的配合,達到功、順、勇、疾、狠、真之境地,既能防身,又能健體。
少林功夫曾留下眾多令人熱血沸騰的真實歷史。明朝嘉靖年間,少林寺僧月空法師接到都督萬裘的檄文,帶領30多名武藝高強的和尚去松江一帶抵御倭寇侵犯。戰斗中,僧兵以鐵棒為兵器,奮勇擊殺海盜,消滅倭寇甚多。但少林僧兵在一次激戰中全部壯烈捐軀。現寺內碑林、石刻中記載了這一壯舉。

電影《少林寺》劇照
改革開放后,電影《少林寺》橫空出世,創下1億元人民幣票房收益、10億人次觀眾收看記錄,在香港亦創下1616萬港元票房,打破香港功夫片賣座記錄。影片紅遍亞洲,掀起一陣少林風,少林寺再次成為“武林圣地”。
觀星臺上,俯瞰大地
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上最燦爛的一些篇章,也能在嵩山上一覽究竟。
著名古建筑專家張家泰說,基于農牧業發展的需要,中國天文學很早便發展起來,歷史上涌現出一些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為了得到精確的天文數據,不斷改進測量日影的儀器。元至元年間,河南嵩山古陽城的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筑之一,是具有世界性價值的科技建筑。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觀星臺遺址。攝影/秋影隨風,來源/圖蟲創意
觀星臺是高達12.6米的覆斗式建筑,臺北面中間開槽,槽底部是長31.2米的“量天尺”。觀星臺白天可以測量日影,夜間可以觀測天象,他的創建者是元代科學巨匠郭守敬。郭守敬通過在觀星臺的實地觀測,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制時間卻早了300年。
再往前推,早在周朝初年,周公就已經在登封建立了測影臺。不過,我們今天看到的周公測影臺其實是唐朝太史南宮說在周公測影舊地建立的。為了紀念周公,南宮說還在嵩山建了周公祠。
正是周公,讓嵩山地區成為“天地之中”。在周人的世界觀里,大地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平面,邊長為3萬里,那么,大地的中心就在距離四邊15000里的地方。周公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測出了這個中心,就在嵩山腳下的登封告成。他在《周禮》中說:“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萬物皆由此生”的神圣之地。因此,他給后代立了個規矩,以后王朝建國,都要把都城建到“天地之中”來。

河南省登封嵩陽書院內天地之中景點。攝影/秋影隨風,來源/圖蟲創意
唐代《大衍歷》創立者僧一行所修行的寺院會善寺也在嵩山積翠峰下。從周公到僧一行再到郭守敬,這片居于天地之中的沃土,成就了我國古代科學界在天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的歷史建筑群少林寺、東漢三闕、中岳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等8項11處古建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嵩山載著厚重的歷史,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微,走向世界,也走向了未來。
參考文獻:
1、鄧洪波《中國書史》
2、吳錚強《嵩陽書院:北宋神宗時代的學術中心》
3、趙冬梅《大宋之變》
4、干春松《制度儒學》
5、任偉、賀艷《天地之中:嵩山歷史建筑群》
6、張廣智《大嵩山:華夏歷史文明核心的文化解讀》
END
作者 | 柏舟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
排版 | 于嘉夫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原標題:《最近“出圈”的《紙扇書生》們,為什么要在嵩山跳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