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隨心飛”為何變“鬧心飛”
本文作者熙河,專注于航空金融與市場營銷領域,本文為作者觀點,歡迎文末更多探討~
“隨心飛”是2020年民航業最熱門的新聞,最網紅的產品,在其推出初期進行評論,顯然依據不足。如今,各家公司的“隨心飛”產品基本已經到期,再進行回顧可能會更公允些。
先闡明結論,“隨心飛”是在特殊時期推出的特殊產品,其意義不僅在于獲得了寶貴的現金流,更是在中國民航最低迷時提升了行業士氣,激發了行業活力。然而,“隨心飛”可能造成潛在收益流失,容易引起投訴,對常旅客計劃有負面影響,在行業復蘇的大背景下,不宜繼續沿用。
一、機票怎么定價?
機票是一件特殊的商品,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起飛后價值歸零,因此,航空公司就要想盡辦法把航班的座位填滿。當然,填座位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是打折,吸引“價格敏感”乘客,但又不能讓能承受更高價格的“時間敏感”乘客買了低價票造成潛在收益流失。
于是,航空公司發展出收益管理系統。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價格——靈活性”這個蹺蹺板:一般越臨近起飛越貴,越是黃金時段越貴;低價票則要犧牲靈活性,要么提前訂,要么選擇起飛時刻不那么理想的航班。航空公司的各種產品,其本質就是圍繞“價格——靈活性”原則來做文章。
二、“隨心飛”到底誰獲益
初版“周末隨心飛”是東航在2020年6月推出,后來又有了“早晚隨心飛”、“區域隨心飛”等升級版本,再之后國內多家航企跟進。其大背景是航企預計新冠疫情無法在2020年底前結束,航班票價和客座率雙低,與其讓座位空著,不如用特殊的產品來刺激需求。好比一家自助餐廳,一下子從門庭若市變成門可羅雀,那不如推出一個33.22元的“隨便吃”,起碼不會讓食物浪費掉,還能回收現金。
可是,餐廳更傾向于讓大家清早或半夜來吃油條喝豆漿,而不是正餐時間來吃海鮮喝紅酒。同樣,航空公司也傾向于讓乘客去填補冷門航線、邊角時刻航班的座位,而不是旺季熱門航線航班的座位。但乘客的想法則截然相反,肯定是選擇最佳的航線和出行時刻,于是,“擠兌”就不可避免。
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要么放棄收益管理原則,敞開供應,完全滿足“隨心飛”的訂座需求,例如“十一”期間某航成都—拉薩航班就幾乎被“隨心飛”占滿;要么對訂座加以限制,例如后來其它航司推的“隨心飛”產品,就對每個航班投放的兌換配額加以限制,但這樣無疑會引發大量投訴,因為普通乘客不會仔細研究產品條款,更傾向于放大有利于自己的規則,而忽略不利于自己的規則,至于什么是“艙位”、什么是“收益管理”,更無暇去了解。
購買了“隨心飛”的乘客到底賺了沒?筆者認為應該是“一、八、一”分布,也就是說,10%的乘客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飛或只飛了一兩趟,沒把票錢賺回來;80%的乘客飛了10趟以內,保本小賺;而只有那些諳熟規則、且閑暇時間較多的航旅達人,真正做到了“隨心飛”,最高者據說飛了40多趟。
對于航空公司來講,之所以繼東航后大家紛紛跟進推出類似產品,說明“隨心飛”這個概念是“真香”。畢竟“隨心飛”能回收寶貴的現金,相當于在近乎絕望中看到了隧道盡頭的光亮,激發了員工的士氣、提振了行業的信心,也創造了原本可能不存在的需求,其正面積極意義怎么說都不為過。不過凡事必有代價,“隨心飛”讓乘客用相對低的“價格”買到了遠超過對價的“靈活性”,從而引發了或收益流失,或遭遇投訴等問題。而且,“隨心飛”對于航空公司常旅客計劃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視,這個在下一部分詳談。
總之,筆者認為,從純經濟層面,“隨心飛”是乘客小賺,航空公司虧了,但從更高的層面講,大家都算贏家。
三、再談航空公司的產品策略
實際上,“隨心飛”并不是民航歷史上首個打破“價格——靈活性”原則的產品。
美國航空曾在1981年推出一款產品,只需要25萬美金,就能買一張終生機票,購買人可以無限次坐飛機,再加15萬美元,還可以永遠免費帶一個人,乘機時間和航程都不限,全程頭等艙,貴賓休息室,終身免費,無限次數,結果被一位銀行家運用到極致,造成上千萬美元的收益流失。
2000年代國內某航推出的“金X卡”,充值50萬元可以無限制地以5折為任何人買票,結果被代理人物盡其用,專門在旺季熱門航線訂票,直到50萬元儲值用盡。
此外,還有機場臨時候補,目的地不確定的“驚喜旅程”;目的地確定,但出發時間不確定的“不定期客票”等產品。但這些產品就因為對于乘客的靈活度太小,不確定性太高,終究沒有推廣開,不久就偃旗息鼓。
現代商業競爭更加激烈,各公司紛紛推出新產品,而擅長研究規則漏洞的達人層出不窮,加之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高效,“羊毛黨”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于是,航空公司一方面開發新產品,一方面也在“補bug”,力圖堵住各種產品里存在的漏洞,讓 “價格——靈活性”這個蹺蹺板回歸平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常旅客計劃的變動。
常旅客計劃的初衷是通過里程回饋的方式來提升乘客的忠誠度。乘客通過飛行或合作伙伴兌換所積累的里程,實際上是有現金折算價值的,航空公司將常旅客里程在財報上記為長期應付款。在很早以前,常旅客的積分非常值錢,因為其累計按飛行里程而非實際支付的現金,存在便宜票攢高里程的情況,里程能兌換到的機票也可能超過其現金價值。
隨著航空旅行越來越普及,常旅客里程相應越積累越多,航空公司的應付賬款越來越多,于是采取了諸如限制兌換名單、限制旺季兌換座位投放、提高兌換代價、降低低艙位累積額等方式,通過降低其“靈活性”來擠壓里程的內在價值。現在流行的里程貨幣化,更是把里程不同于貨幣的超額價值進一步壓縮。經過這一系列操作,常旅客積分的公允價格,已經從10年前的600-800元/萬公里,降到了目前的400-500元/萬公里,但常旅客計劃作為行之有效的乘客忠誠度維系方式,目前暫時也無法被替代,這也意味著常旅客里程依然很值錢。
結果在去年,常旅客計劃遭遇了“隨心飛”。常旅客們發現,如果通過一次次實打實飛行或消費積攢下來的里程,不僅兌換條件不優于“隨心飛”,而且兌換價格還遠高于“隨心飛”的話,肯定會產生相當大的不滿,之后選擇這家航企的積極性可能也將降低。
高端常旅客對于航空公司的貢獻度,無論是單位收益還是總體收益,都比普通旅客更高,由于“隨心飛”而導致常旅客忠誠度動搖,從長期來看得不償失。因此,在整體航空客流逐漸恢復,尤其是商務客流恢復的大背景下,類似“隨心飛”的產品不宜繼續沿用了。
大型骨干航空公司的收益來源,是“二八定律”中占兩成的高端商務旅客,和常旅客群體高度重合,這不同于低成本航空公司“長尾定律”中眾多價格敏感旅客。因此,大型骨干航空公司在推新產品時,應當從長遠考慮,對于影響常旅客利益的產品要更慎重些。
值得一提的是,國航即使面臨巨大的收益壓力,但一直堅持沒有跟進“隨心飛”類的產品,相反,國航在去年還主動延長了常旅客會員的資格,今年則通過增加每次飛行的定級航段數,降低了常旅客會員們保級和升級的難度,尤其是考慮到國際航班大面積停飛,原來靠國際長途飛行累計里程的方法很難保級,現在提高定級航段的方法,就顯得更有針對性。
四、小結
新冠疫情給全球民航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且余波尚在,航空公司的確需要集思廣益,共同來應對。“隨心飛”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助力讓航空公司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也為航企今后應對市場低迷開拓了新思路。相信航企一定能在后疫情時代重新振翅,再度起飛!也相信航企會帶來更多能實現雙贏的產品,讓更多人坐上飛機,享受到航空的高效與便捷。
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觀點?對于去年各航推出的“隨心飛”一系列產品,你覺得到底是賺是賠?到底誰獲益?未來一價全包的“隨心飛”產品是否還會回歸?“隨心飛”產品將如何演變?是否還會有更能實現雙贏的變種“隨心飛”產品?
如果您對于上述話題有任何看法,歡迎留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