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肉致癌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
文/陳根
當前,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吃肉”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甚至明確將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不少研究也相繼揭示“紅肉與胃癌、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癥的患病風險存在正相關關系”。
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2008年因對人乳頭瘤病毒(HPV)與宮頸癌的研究站上了諾獎領獎臺的Harald zur Hausen,于同年作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可能存在一種迄今尚未確定的來源于牛的傳染源在其中發揮作用。

而十年未到,這個假設就得到了證實。Zur Hausen和另一位科學家Ethel-Michele de Villiers的團隊在檢查了數百頭奶牛的血液血清以及從超市購得的大量牛奶和奶制品之后,發現了一類潛在的新型病原體——與細菌質粒同源性頗高的單鏈環狀DNA,它們被命名為牛肉和牛奶因子(BMMF)。
BMMF攜帶著編碼復制起始蛋白(Rep蛋白)的基因,特性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與來自鮑曼不動桿菌的質粒同源性相當高。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在牛血清、牛奶、奶制品中中發現了120多種不同的BMMF序列。
近期,該科研團隊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發表了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免疫組化分析發現,BMMF的存在會誘導慢性炎癥,并由此帶來氧化應激水平升高,進而引發基因突變,從而從長期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通過小鼠建立了一系列針對BMMF的一個亞組BMMF1的Rep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并用這些抗體分析了來自結直腸癌患者的手術切除樣本。在16例結直腸癌組織中,有15例通過蛋白質印跡(WB)分析為陽性,而且4例結腸腺瘤(息肉)組織的測試也為陽性。
意料之內,在進一步對癌旁組織切片的免疫組化分析(IHC)也均檢測到了陽性染色,研究者們從中分離出了BMMF的DNA片段。并且,BMMF抗原的存在與CD68+巨噬細胞是一致的,但缺乏T細胞和B細胞。也就是說,BMMF感染的組織很有可能表現為巨噬細胞驅動的慢性炎癥表型。
這項研究結果支持了牛奶和牛肉消費與結直腸癌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由此,研究者認為BMMF可以被視為一種間接致癌物,未來,檢測到BMMF或許是及早進行結直腸癌篩查的一種指標。這也進一步提示,人們需要更理性的看待食肉這件事。人類與食物的關系從來都不是簡單地被食用,在飲食的過程中,平衡膳食永遠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