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心之路|走出古田的“杭川醫俠”:醫務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
采訪過程中,陳益升先后迎來了一名身體不適的護士、一名希望轉入ICU的病人家屬以及屢次響起的手機來電提醒。每一次,他都能耐心細致地跟對方答疑、解釋或者精準地提出下一步的解決方案。從醫二十年來,忙碌的醫務工作已成為陳益升日常,是他口中“簡單生活”的重要組成,更是他認為工作中微小快樂的源泉。
今年43歲的陳益升是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醫院分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也是該院神經內科的副主任醫師。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他臨危受命為醫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不分晝夜忙于抗疫工作。疫情結束后,他榮獲福建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福建省優秀共產黨員和福建省抗疫最美家庭。
陳益升還很關注新媒體的發展。四年前,他曾創立個人微信公眾號“杭川醫俠”(注:杭川為上杭縣在當地的別名),發布醫學科普文章,沒想到在當地頗受歡迎,陳益升也因此被身邊人親切地稱呼為“陳醫俠”。這兩年,陳益升又開始籌備通過短視頻傳播醫學科普知識。

陳益升入戶做醫療宣傳工作。 受訪者供圖
光榮的成績背后,面對如何平衡工作和副業、工作和生活的問題,陳益升的回答卻顯得相當質樸:認真工作,認真生活,盡量提高工作效率,追求簡單的生活。
對于年輕的醫務工作者,陳益升叮囑道,“醫學需要長期的努力學習和實踐,要耐得住寂寞、努力成長,才能實現人生和事業的繁華。”
“醫生要有擔當”
幾年前,一位90多歲的偏癱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上杭縣醫院,被診斷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病情危重??紤]到上杭縣醫院的條件有限,難以處理如此棘手的病例,陳益升猶豫要不要勸家屬轉院:如果轉至上級醫院,雖然醫療條件更成熟,手術更有把握,但是患者年事已高,病情不穩定,轉移途中很可能出現難以挽回的風險,同時家屬也不能接受回家照護。

上杭縣醫院1997年的老照片。上杭縣醫院供圖

如今的上杭縣醫院航拍。 上杭縣醫院供圖
陳益升考慮再三,和家屬分析了不同選擇的利與弊,在征求家屬理解后,還是讓醫院接收了這名患者。他找來市里的專家協助診治,還通過曾在上海進修的私人關系,請上海的專家遠程指導診療。最后,全科室的醫務人員都知道了老人的特殊情況,并參與過治療和搶救。遺憾的是,一個多月后,醫務人員們的努力最終沒能挽救老人的生命。
“但是至少我們減輕了老人的痛苦,如果這種病人回家躺著,可能會很痛苦,最后沒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标愐嫔f。在他看來,醫院和醫生應該有這種擔當。
陳益升還曾收治過一位嚴重腦梗的老年病人,患者長期處于植物人狀態,他便安排醫務人員陪同家屬輪流排班,精心照顧患者一年多。
事實上,類似在疾病終末期減輕患者痛苦的醫療服務一般被稱為安寧療護,國內才剛剛起步,即使在國外醫學界也仍舊屬于先進的醫療概念。陳益升和同事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主動選擇了積極探索。
抗擊新冠疫情時,陳益升被任命為醫院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去年春節前夕,正當所有人忙得如火如荼、不分晝夜,陳益升突然出現頸部疼痛不適,需要立即到上級醫院動手術。但他考慮到大量務工人員仍未返鄉,疫情防控形勢異常嚴峻,硬是忍著疼痛,瞞著單位和家人,直到正月十四才將工作轉接給同事,再趕去醫院做手術。
陳益升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解釋說,他是擔心絕大多數返鄉人員還沒有度過14天的潛伏期。
手術結束后,傷口還沒拆線,陳益升再次回到了抗疫一線的崗位上,“離開時間久了,總是不放心?!?/p>
有一位朋友曾問他“每天這么忙,快樂嗎”,陳益升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先敷衍過去。他隨后又靜下心想想,回憶起的快樂之一,卻是自己曾在異地街頭指導一個小男孩成功止鼻血的小事。他說,當專注于解決問題時,是很難考慮享樂的,只有回想起來,才會發現內心其實是快樂滿足的。
這些別人眼中的繁雜事務,卻成為陳益升眼中“微不足道的小快樂”,支撐著他走過了二十年醫學路。

陳益升曾在異地街頭碰到一名小男孩突發嚴重鼻血,急于趕車便加了家長微信,在線指導對方成功將血止住,他說這是他的日常“小快樂”。
20年醫學路
1977年,陳益升出生于上杭縣古田鎮赤坑村。小時候,老家普遍缺醫少藥,陳益升便立志做一名醫生,高考時填報了醫學專業,考取了福建醫科大學的???,學臨床醫學。畢業后,陳益升先后就職于古田鎮中心衛生院、龍巖市中醫院,并于2007年考取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的本科,隨后在上杭縣醫院任職。
在還沒有進入神經內科深耕之前,陳益升曾在內科、急診科、康復科和感染科都待過一段時間。2015年,陳益升被選聘為上杭縣醫院副院長,2019年開始分管醫院醫療業務。
“現在和最初從業時對比,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的醫療條件、醫療技術有了巨大的飛躍,人民群眾得到的醫療保障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标愐嫔f,二十多年前他剛參加工作時,縣級醫院剛剛開始購買和使用CT,磁共振等設備更少見;而現在,CT、磁共振設備已經得到廣泛普及,為臨床診療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剛從學校畢業的陳益升。受訪者供圖
再比如,從前醫院做手術絕大部分還是開放式手術,傷口損傷大、恢復時間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微創手術如今已占上杭縣醫院所有手術約35%。此外,各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也越來越成熟,比如重癥醫學科的建設,就讓更多危重患者能夠得到專業的救治。
慢慢地,陳益升發現,從前病房里最常見的人群是40歲至60歲的中老年人,如今住院患者的年齡普遍推遲,八九十歲的老人已并不稀奇。
陳益升還談到,國家的各項便民惠民政策這些年來也日益完善,尤其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
比如在當地最新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下,個人只要交280元,政府再補助550元,就可以獲得一整年的醫療保險。這一年中,如果在鄉鎮一級醫院住院超過起付線100元,就可以享受90%的報銷比例。如果在縣醫院等二級醫院住院超過起付線500元,就可以報銷75%的費用。
另外,對于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慢性病,還有門診特殊病種,門診也可以報銷一大部分費用。
在陳益升看來,老百姓獲得醫療保障的水平確實在逐步提升,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醫療負擔,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是我們以前都未曾想到的。”
陳醫俠的“簡單生活”
2017年,陳益升開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杭川醫俠”,定期發布原創醫學科普文章。
在一篇自述中,陳益升解釋,他的想法很簡單:面對身邊人普遍關心又反復提及的醫學疑問,他往往難以逐一回答,但又不愿敷衍了事或是誤導他人,便對問題進行梳理和統一解答,這樣既能保障嚴謹的醫學態度,又能將寶貴的咨詢時間節省下來,為更有診治需要的病人騰出精力,“把好鋼用到刀刃上”。
另一方面,互聯網上日益真假難辨的醫療廣告和醫學知識也讓陳益升意識到,自己得出一份力為老百姓做科普。
讓陳益升沒想到的是,更新沒幾個月,公眾號便積累了上千個粉絲,很快在當地引發關注,文章被大量轉發。關注者們親切地將陳益升稱呼為“陳醫俠”,紛紛在后臺留言咨詢。
久而久之,陳益升的一些醫生朋友也在他的帶動下開始給公眾號投稿,甚至到后來也會投稿分享醫生的心得體會?!昂即ㄡt俠”把當地妙手仁心、俠義心腸的醫生專家們匯聚起來,在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的同時,還向公眾展示了醫生生活中的一面,加上文風平易近人,很快就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不僅如此,上杭縣醫院的其他科室后來也紛紛效仿陳益升,創建微信公眾號,及時將真實有用的醫學信息傳遞給病患和家屬。

陳益升給小學生上安全衛生知識講座。上杭縣醫院供圖
在“杭川醫俠”公號上,澎湃新聞幾乎找不到任何涉及具體治療方案或藥品的信息。對此,陳益升曾專門發文提醒讀者,醫學科普的作用,只是讓普通人了解和學習健康與疾病的相關知識,或者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和應對疾病,但是醫學科普無法代替醫生。
“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使用的藥物也不一定一模一樣,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藥物也可能有幾十甚至上百種,對于某一位病人適合服用哪種藥物,都需要專業醫生認真思考,先明確診斷,再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才能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案和藥物。”陳益升打趣道,“如果不是醫務人員,請大家不要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p>
成為“陳醫俠”之后,陳益升更加注意提升自己的醫學素養,抓住機會繼續深造。前幾年他報考了福建醫科大學的在職研究生,開啟了白天工作、晚上學習、周末上課的生活??佳衅陂g,英語是他的弱項,他便擠時間重新學起。對于這樣的忙碌和挑戰,陳益升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面對如何平衡工作和副業、工作和生活的問題,陳益升的回答顯得相當質樸:認真工作,認真生活,盡量提高工作效率,追求簡單的生活。
當澎湃新聞提出“讓他給年輕的醫務工作者們叮囑幾句時”,陳益升說道:“醫學需要長期的努力學習和實踐,要耐得住寂寞、努力成長,才能實現人生和事業的繁華?!?/p>
對于2021年接下來的規劃,陳益升表示,除了要繼續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還要爭取多學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識,帶領全院提升醫院的專業化管理水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