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貨拉拉乘客,輕生少年……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值嗎?

決策,意味著要承擔后續的責任和結果,而這些都是未知數,對未知世界天性中人們都認為有危險,所以會有壓力,面對壓力大部分人會選擇逃避。然而逃避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讓境況更加棘手難辦。

選擇結束生命的時候
其實是大腦決策出了問題
文 | Kelly Lambert
來源 | 《理性決策: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做出正確選擇》
01
23歲的她
在貨拉拉車上跳窗身亡
農歷新年還沒過多久,一位長沙23歲女孩,在搬家過程中從貨拉拉車上跳車而亡,沖上了熱搜,這是一個花季的年齡,還沒來得及開放,就已經凋謝。
被送到湖南航天醫院時,醫院對女孩的入院診斷是“重度腦外傷、創傷性顱內血腫、顱底骨折”等,并下了病危通知書。當晚,女孩做了兩次開顱手術。急診科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情況真的很嚴重,耳朵在流血,兩邊瞳孔也不一樣大。”
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一切戛然而止。2月10日,莎莎最終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我們并不清楚事情的經過到底發生了什么,單從女孩跳車的角度,客觀的說,女孩對自己的安全風險是有誤判的,無論如何也不至于跳車的程度,而對跳車的危害更是決策上存在問題,普通人在不懂得特意保護腦部的前提下從正行駛的車中跳下,基本上等于自殺。

02
17歲的他
留下高速橋上的母親憤然跳下
2019年4月17日,晚間10點左右,上海盧浦大橋一輛白色轎車突然停在車流之中,其中一男孩突然跑下車后迅速跳橋,緊跟著的母親反應不及,沒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這個17歲的男孩當著母親的面跳橋輕生。


據了解,湯某是中華職業學校二年級學生,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遭到母親的批評。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母親載其回家的途中,情緒有些失控,她不顧危險把車子停在路中間,打開了雙閃,起身下車并且在車窗外責罵孩子。
分析背后的原因,有人指責母親,不該在路中間停車;有人認為男孩心靈太脆弱,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有人認為家庭教育要講究方法,甚至有人怪罪橋的欄桿設計高度不夠…
03
20歲的他
考入常青藤卻選擇訣別大好前程
“兒子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后的這個決定。” 3月5日,正在美國名校埃默里大學讀大一的中國留學生張一得突然離世。雖然學校和死者家屬都沒有說明他的死因,在一封《致埃默里大學Dave的同學們》的信中或許可以略知一二,張一得的父親寫道“從小,我尊重他,遠勝過尊重自己。以致不時地與他轉換角色,他當爸爸,我當兒子,由他作主,打理著家里的一切。所以,他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后的這個決定。”

這位父親,是眾媽媽追捧的神級育兒博主,自與兒子母親離婚后,便辭去高管職位,17年專心養娃,最終把孩子送去常青藤學校,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令人唏噓。
這個案例如同201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生各項都非常完美的麥迪遜· 霍勒倫的自殺事件。新生在第一學期面臨種種焦慮源,自身的努力與成績間的脫節增大了這種混合焦慮 。在一個學期的大部分時間里,她的成績都保持不變, 但是忽然間, 沒有任何明確的原因,她的成績出現明顯提高。對于世界級名校,這樣一個學術競爭極為激烈的地方而言, 對學業缺乏控制感會增加風險因素。另外,大學新生的另一個脆弱點在于每個人的生活在社交媒體上都看似完美。因此,雖然很多學霸生活看起來很完美, 但他們內心對生活中積極結果的控制感似乎已經消失,他們的應變計算系統巳經被改變, 而大學前生活中行之有效的舊規則似乎不再奏效。
導致自殺的致命扭曲
一個有自殺想法的人會被困在顯微鏡的高倍模式之下。所以,他們無法走出當下的時刻,也無法做出基于環境的應變。就目前來說,失敗的關系、糟糕的成績、失去的工作,似乎是毀滅性的,但這些經歷終會過去,對一個人的長期成功或幸福的影響微乎其微。
從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因素來說,負責問題解決的腦區中神經化學物質改變,加上由千認知能力受損、失敗感和被誘陷感增強而導致的思維僵化,會使人們難以走出高倍放大的視野,重新詢整焦距,關注更為豐富的全景。有時一個人的確會身陷幾乎沒有改善機會的情況中(例如絕癥),并且生活前景里面仍舊存在疼痛和恐懼,這可能會帶來更多自殺的想法。在這樣的清況下,大腦的換鏡旋座,亦即讓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和時間點看到自身處境的能力,并沒有受到損害不幸的是,它運行得相當準確。
當一個人的生命中缺乏對理想未來的希望時, 這個人有時可能會企圖做出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最終應變決定。自殺目前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全世界每年大概有100萬人主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人們認為,大約 90% 的自殺案例涉及精神疾病。在青少年中,自殺是除意外事故和兇殺案之外第三大常見死因;而在大學校園里,自殺已超過酒精依賴成為最常見死因。
大多數抑郁和打算自殺的人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思維受到了限制,他們的決策能力受到了損害。
如何回歸正常的決策能力?
認清自己。包括認清自己的三觀、夢想、先天條件、能力邊界。你就更能夠找到自己應該追逐的夢想,確定自己欲望的程度,以及清楚自己適合怎么去做。
了解環境,培養信息收集能力。自然環境會限制體驗和活動范圍;時代環境會限制視野和影響;成長環境會影響三觀和行為傾向;你所處的階層環境則會限制你的成長高度。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后,你才會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也就不會去執念于你得不到的東西,從而也就不會那么焦慮了。你在用大腦甄別、處理、整合加工信息的過程,是幫你建立嚴謹而又完善認知體系和思考模式結構,最后形成屬于自己思想,并且決定著你的未來。
良好的溝通表達。溝通能力包含著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設計能力(形象設計、動作設計、環境設計)。沒有溝通就沒有人際的互動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就會處在僵硬、隔閡、冷漠的狀態,會出現誤解、扭曲的局面,給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害處。
做好承擔不良后果的準備.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和決策負責,能承擔決策所帶來的后果,保持好心態,冷靜處理。
特別推薦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 | | | | | | | | | | |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 | | | | (2018) | | | |
新書分享會 | 經典品讀會
| | | | | |||| | | | | | | | | | | |
原標題:《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真的值得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