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極航道能否成世界海運新選擇:嚴寒天氣和冰面仍是致命弱點
當地時間4月3日,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所有422艘因貨輪堵塞滯留在運河兩端的船只,已經在當天全部通過蘇伊士運河。這場造成世界航運大動脈栓塞的重大事件,終于落下帷幕。
但此次事件帶來的余波與震蕩,卻不會就此散去。有沒有能夠替代蘇伊士運河的航運方案,再次成為國際海運行業的焦點話題。在所有的方案中,俄羅斯近幾年來重點打造的北極航道方案,是最有希望的候選者。
3月31日,借著蘇伊士運河正在堵塞的機會,俄羅斯副總理特魯特涅夫對外表示,俄羅斯有意將北極航道打造成蘇伊士運河航線的替代方案,以降低運輸成本。
特魯特涅夫還表示,當前通過北極航道運送的貨物逐漸增加,航道可通航時間越來越長,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更突顯出此項工作的現實意義。
所謂北極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分為西伯利亞沿岸的“東北航道”和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以及穿越沿岸國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之外的公海、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央航道”。
“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穿過西伯利亞與北冰洋毗鄰海域,穿過白令海峽到達日本、韓國等國港口。
這條航道是北歐、東歐及西歐地區連接東亞的最短航線,比傳統的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航線要短三分之一的航程,被稱為連接亞歐的“黃金水道”。
“西北航道”從北大西洋經加拿大北極群島進入北冰洋,再進入太平洋,也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徑。
北極航道雖然路途較短,但長期以來,并不為人們所重視。主要原因就是天氣寒冷,長年被海冰影響,難以具備商業航運價值。
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被人們廣為詬病的全球氣候變暖,卻給了北極航道機會。
早在2004年,北極理事會發布的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報告就指出,北極海冰范圍在過去 50 年間不斷縮減,海冰厚度下降,北冰洋中央的多年冰也在減少。
另據衛星觀測數據顯示,1979年至2006 年,北冰洋的海冰范圍逐年下降。俄羅斯北極沿海出現大面積無冰海域,加拿大群島間出現多條無冰通道,北冰洋中央也出現從未觀測到的大片開放水域。
海冰消融使得北冰洋的航行期變得更長。目前,北半球的7月中旬到10月中旬,船只都可以通過北極航線航行。2018年9月,世界航運巨頭馬士基的貨輪穿過白令海峽,成為第一艘成功挑戰北極航線的大型貨船。
據俄羅斯塔斯社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3297萬噸貨物通過北極航道運輸。雖然和蘇伊士運河同年12億噸的數據比,還有遙遠的距離,但大規模增長的勢頭已經無法阻擋。俄羅斯希望到2024年,將北極航道的貨物通行量增加到8000萬噸。
對于中國國際海運市場來說,北極航道的開發更有著直接的好處。
其一,若船只從中國寧波以北的港口出發至歐洲地區,經北極航道會比傳統經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平均節約20%和40%的航程,10天左右的時間。
由于時間縮短,燃料成本也將大幅降低。有數據顯示,以上海港為例,和經由傳統航線到達歐洲、北美等港口相比,走北極航線的燃油費用成本能夠降低超過15%。
其二,減少過路費。目前,每艘大型貨船經過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單次通行費用高達40萬~50萬美元。而北極航道并非人工運河,通行成本自然有所降低。
2013年和2015年,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永勝號”兩次成功通行東北航道,開啟了我國商業運輸利用北極航道的新紀元。
北極航道雖好,但嚴寒天氣和冰面仍然是它的致命弱點,而人類也在不斷想辦法突破和解決。
2021年1月,俄羅斯“克里斯托夫·德馬爾熱里”號油輪運載著上百萬噸液化天然氣,經過10天零21小時的航行,成為第一艘在沒有破冰船護航情況下,在冬季通過北方航道的天然氣運輸船。
(原標題為《北極航道能否成世界海運新選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