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食物規劃|紐約食物向前⑤:讓供應鏈現代、高效且韌性
2021年2月,紐約市長食物政策辦公室發布了有史以來第一份十年食物政策規劃《NYC食物向前》(Food Forward NYC: A 10-year Food Policy Plan)。本系列共七篇,由“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團隊翻譯,本文為第五篇,介紹紐約十年食物政策規劃的第三個目標:讓紐約食物供應鏈應現代化、高效且極具韌性。
養育紐約人的食物來自于世界各地。當紐約人查看手中食物的標簽時,會看到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各個州的名字,以及多個不同國家的名稱。盡管供應鏈的某些環節運轉良好,但目前食物體系內部缺乏總體規劃和協調,這導致某些環節對城市產生了負面影響。“最后一英里運輸”,即食物被運送到目的地前的最后一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幾乎全部使用貨車運輸,增加了擁堵和空氣污染。
紐約市食物的長距離運輸,使得政策制定者和紐約人較難理解食物來自哪里、食物體系的脆弱性,更難于推出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食物體系。例如,在美國,肉類加工廠已成為COVID-19感染最大的熱點地區。當工作人員生病,肉類的供應就被打斷。紐約市幾乎無法預測到這個問題,以便找到替代食物,或為脆弱的肉類包裝工人們謀求更好的條件。
而且,疫情只可算是食物體系未來要面對的危機的先兆。其他的災難,比如極端天氣,也可能來襲,并再一次挑戰城市的食物體系。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對全球食物供應造成巨大影響。紐約市必須提前為此準備。
創造一個更現代化、高效且韌性的食物體系,需要將食物供應鏈更大程度轉移到紐約市和紐約大都市區域內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服務不完善區域的食物供給,并為食物生產者更高效地整合和運營提供更多機會。這包括增加城市的食物配送能力,并在紐約州的其他地區或周邊各州,提高食物生產和加工能力,比如新澤西、康涅狄格州、賓夕法尼亞州、佛蒙特州和馬薩諸塞州。
策略1:加強食物運輸和經銷的基礎設施
繼續實施Freight NYC計劃
Freight NYC是紐約市策略性貨運基礎設施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是,保障一個良好運行且可持續的貨物運輸系統所需要的短期和長期投資。包括新增和改造現有海運碼頭,提升鐵路貨運吞吐量,以及跨五區的現代化配送樞紐。紐約將會吸取從疫情學到的經驗——關于食物和健康領域的需求——來落實該計劃。
繼續施行Hunts Point的現代化提升
The Hunts Point食物配送中心有超過155個公共和私人的食物批發商、配送商和制造商,這占到紐約市“最后一英里”食物配送的12%。紐約將通過適應性的方法來繼續支持該食物配送中心的現代化,方法包括:支持各種物流運輸選項,支持租戶重新發展的計劃。
強化提升紐約市的工商業區
隨著城市的經濟擴張和多元化,為所有必要的使用需求提供空間,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如果不能為工業和物流功能維持足夠空間,將可能擾亂或中斷工業供應鏈,使工業用地價格上升,并威脅到其他工商業的存活性以及工作崗位的供給。
紐約市將以《十項工業行動計劃》(The 10-Point Industrial Action Plan)中的承諾為基礎,保護和加強工業商業區,其中包括:限制酒店和私人存儲設施,不支持在工業商業區內的私人住宅區,支持食物業賴以運轉和繁榮的空間的供給以及物業的穩定。紐約市《北布魯克林區工業和創新計劃》(North Brooklyn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Plan) 中描述的策略包括:增加占地面積比,更靈活的停車和上下貨需求,這些可以幫助工業商業區或其他正經歷空間需求增長的商業區的穩定和增長。
推動關鍵食物供應鏈設施的發展
紐約市會優先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下列類型的供應鏈投資的留存、發展和擴張:共享包裝設施、肉類和乳制品加工設施、可租賃的共享冷鏈存儲設施和利基農產品(niche produce)的城市生產。紐約市將運用自身資源來保證五個區的關鍵食物樞紐,因為這些樞紐有資源和能力,支持食物商業需要的包裝、加工、冷鏈儲存和生產制造活動。
尋求聯邦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資助
聯邦政府歷來就在基礎設施的資助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貨運基礎設施。紐約市向來鼓勵,提倡增加聯邦資助金和當地當局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來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公平增長,并改善公共衛生。通過支持清潔基礎設施的議程,我們可以保證食物配送網絡富有韌性,也可以幫助本地食物的配送,比如通過開發食物樞紐和海上碼頭來實現。
支持各行政區和鄰里住區的食物中心
紐約市將探索發展“鄰里食物中心”(neighborhood-based food hubs),以擴大高需求區域的新鮮食物供應,并減少交通擁堵。這些食物中心將形成中心輻射模式(hub-and-spoke )以連接鄰里間的食物零售業,并根據周圍區域的需要和發展機會,它們會有不同的規模,且各自強調食物分發的不同環節。
為了促進更多靈活的食物空間,紐約市會探索分區工具以實現零售業、食物分配、食物加工的靈活組合,允許在住宅或商業區的內部或附近,開發和運營小型配送空間。同時,通過對低強度(low-intensity)車輛的監管支持和激勵,促進“最后一英里”的連通,比如電動單車、電動三輪車和其他小貨車。此外,紐約市將支持州政府提出的建議:發展布魯克林區的食物中心。
策略2:優化區域協調和供貨
為滿足機構性食物需求而合作
紐約周邊區域的農民和食物生產者,具備滿足區域內大部分食物需求的能力,但是他們很難和大型綜合農業企業競爭。為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方法之一是提高機構性食物需求(institutional demand for food)的透明度,從而使周邊區域的農民和生產商可以合作滿足這個需求。為此,紐約市政府會對公眾分享食物采購需求的信息,同時會和市內其他大型機構和周邊地區合作,從而創造一個更精細的機構性食物需求,以支持區域性食物規劃。
提高紐約市民購買周邊區域食物的比例
在未來10年,紐約市政府將致力于提高,從本地或周邊地區采購食物的比例。
首先,紐約市政府會在符合相關法律的前提下,擴大從紐約州區域采購食物的比例。紐約市也會力圖在周邊地區預告投標信息,以此提高參與紐約市政府食物采購合同的競投者數目。更長遠來看,紐約市政府會探索“優先本區域生產的食物”的立法支持。最后,紐約市政府會和承諾實現“好食采購計劃”(GFPP)的區域性機構合作,以此鼓勵更多的周邊區域機構和政府來實現這個項目。
創立區域食物集聚中心
為了讓紐約市的消費者獲得更多周邊地區生產的食物,紐約市政府將和區域合作者一起促進“區域食物集聚中心”(regional food aggregation centers)的設立。這些中心將聚合小農的產品,與大規模的食物采購形成競爭。這也有利于提高有資質參與紐約市食物合同的投標者數量,包括紐約州的投標者。
發展機構和區域農場之間的合作
紐約市政府將會提倡,連接紐約市機構(如醫院和大學)和整個區域內農場的教育及其他合作關系。這些合作關系會優先考慮:具備公共交通可達性、雇傭黑人和原住民員工、融合文化(culturally rooted)的農場實踐。綱領性的支持行動包括:農場觀光,對園藝、耕作、食物企業感興趣的人提供培訓,在學校、公共住房園區、圖書館和其他政府經營的場地舉辦“遇見農民”(meet the farmer)的活動。
策略3: 支持都市農園
消除都市農園的障礙
紐約市政府將會評估現有的法律、規章和政策,簡化流程,消除一些制度障礙,如城市農田運營、非公共公園區域的有機廢物處理。其中可能包括:重新審視土地利用類型的規章,探索不同的非盈利和盈利運營模型及機制,以更有效地分配小額撥款。紐約市政府也會嘗試和美國農業部及其他利益集團一起支持城市農田,完成農業統計調查,幫助城市農田和聯邦資源對接。
探索都市農園新空間
紐約市政府將會開創性地尋找更多的城市農田土地。近期,會探索一些新的和現有的機會,利用紐約市資產來建設新城市農田。需要指出的是,紐約市政府會格外關注一些社區,這些社區獲取新鮮平價食物渠道受限,而創新的城市農田方案可以幫助其解決食物不安全問題。
長遠來看,隨著土地利用類型的改變,紐約市政府會探索額外的土地資源,例如位于洪泛區的地塊,它們處于休耕狀態,面積小或形狀不規則,不適用于城市開發。紐約市政府也會鼓勵,在獲得紐約州稅收補助的新商業項目中建設綠色屋頂。
擴充公共住房園區內的都市農園
自從2013年,紐約市房屋管理局(NYCHA)和市長辦公室、綠色城市力量以及其他公私領域的合作者,一起整合了加強健康食物獲取渠道、提供青年工作和領導力發展機會、幫助創建更加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住房社區的跨越式倡議。通過這些合作關系,紐約市房屋管理局將把農園數量從6個到提高到15個,確保在未來五年內每個區至少有兩個農田。
紐約市房屋管理局會加強與主力合作伙伴“綠色城市力量”(Green City Force)的合作,探索種植的新模式,包含創業、堆肥和溫室。通過和全市或當地的農場主合作,紐約市房屋管理局將會保證持續的經費來源,豐富并維持享譽世界的農場網絡,這個網絡由紐約的中低收入居民創建,這些居民也從中獲得服務。
試點都市農園的技術創新
為了支持在工業和其他室內空間實現農產品耕作,提升高效利用空間的垂直農業和水耕栽培技術,紐約市政府將與科研人員、公益人士、行業利益群體合作開展試驗,以降低技術的成本和能源消耗,使相關技術的實施和運用更加可行、公平、可持續。
(本文由“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團隊翻譯,澎湃新聞校核整理。翻譯:林若然、郭玥、郝璐、金雨桐、雷鏈、呂雅婷、孫宇婷、唐慧、楊瀟晗、楊莎莎、易斯卿、周瑾,審校:相欣奕、劉岱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