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底發行,變了嗎?

疫情之后,頭部或準頭部影片的保底發行或將成為一種常見的行業現象。
文/七月
又一部保底發行的頭部影片。
前不久,歡喜傳媒發布了最新的公告,陳可辛執導的《李娜》改名為《獨自·上場》,并與華文映像達成協議,以6億的金額保底了該片的獨家國內發行權。繼連續兩年春節檔保底了《瘋狂的外星人》和《囧媽》之后,歡喜傳媒的保底發行動作不再是行業內的新鮮事了。
實際上,從歡喜傳媒在《獨自·上場》上投入了3.04億的成本來看,這6億的保底金額有著更多的意義。無論《獨自·上場》上映后的最終票房成績能實現多少,歡喜傳媒想要通過票房分賬回本都需要經歷較長的周期,但6億保底金額讓下一個項目的資金運轉就有了一定的保障,縮短了賬期。
目前,整個市場“項目斷檔”的弊端已經開始體現,整個市場目前頭部類型片缺失,而市場上冷熱分明的檔期環境則加大了項目回本的風險。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更快的回款周期和更流暢的投資循環,才能讓市場較快的度過重建期。
1
—保底發行的作用是什么?—
保證現金流的順暢。

由于這幾年有著不少特殊歷史節點,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出現,決定了國內電影行業在不算短的一段時間內會把扶貧、抗疫等主題作為重點抓的主旋律題材內容,且主旋律作品的創作會變成行業主流。
因此,無論是商業化的主旋律電影,還是主旋律化的商業電影,需要市場去消化的作品不在少數。至少,今年的國內電影市場已經體現出了這樣的特征。尤其是,這些主旋律影片逐漸趨于頭部化,已經提前“占據”了傳統四大檔期的位置。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電影行業創作主旋律作品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除了有著政策的扶持之外,一線資源也主動向著這些主旋律影片傾斜。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頭部公司能夠分給頭部商業大片的精力不比以往,接下來能夠進入到市場中的頭部商業大片數量也會明顯減少。
實際上,國內電影市場面臨著長期處于復蘇階段、觀影信心不足的困境,需要更多的頭部商業大片來激活大盤熱度。然而,制作頭部商業大片所需要承擔的成本壓力往往是遠超于主旋律影片的,“錢途漫漫”就成了整個行業最根本的問題所在。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獨自·上場》的保底發行除了對歡喜傳媒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提前鎖定收益,保證公司的現金流順暢之外,還更加明顯地表現出在這樣的市場大環境下,保底發行這一手段對于頭部商業大片來說的存在必要性。
畢竟,從2020年的盈警公告來看,歡喜傳媒的狀況并不算樂觀,虧損了2億多,面臨著由盈轉虧的問題。再加上,疫情的沖擊有著滯后性,獨家投資合作導演的歡喜傳媒接下來需要承擔更重的資金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歡喜傳媒等待著前一個項目的票房分賬來回流資金,所要經歷的時間線將被拉長,那么下一個項目的運轉必將受到不小的阻力。
顯然,《獨自·上場》被保底也是一件歡喜傳媒不得已的事情,6億的保底金額能夠極大程度上地緩解歡喜傳媒的“缺錢”困境。
2
—保底方不再是新秀突圍—
穩定的資本支持。

實際上,從早些年國內電影市場上的保底發行動作來看,之前的保底影片背后資本中涌現出來的新公司,可能更多的是想要通過保底發行的“捷徑”而迅速在行業上游擁有話語權。
畢竟,確實有不少新公司憑借保底成功,進入到了影視資本的第一陣營。以北京文化為例,從保底《心花路放》到保底《戰狼2》,通過早前的幾場成功“豪賭”,可以說短短幾年,北京文化就拿到了頭部內容的“通行證”。而耀萊影視、和和影業等也是通過保底發行成功崛起,成為了影市的“新貴”。
然而,直到2017年左右,整個市場上大量出現的保底發行項目大部分以“失敗”告終,之前的保底發行動作主要是關注“流量”,很大程度上是沖著主創團隊的大眾認知度。
對比之下,近幾年保底發行背后的資本已經明顯呈現出“求穩”的發展心態了:除了保底發行的選擇基本集中在更有內容優勢的頭部大片或準頭部大片之外,參與的資本逐步偏向于有著更加穩定、充足資金來源的公司,甚至是巨頭。

具體來看,以《囧媽》和《你好,李煥英》為例,正好能夠體現出國內電影市場下的這種資本變化。歡喜傳媒和字節跳動就《囧媽》達成的轉網合作可以看作是不同形式的保底發行,保底影片僅僅是其中一環。儒意影業和貓眼就《你好,李煥英》進行的保底發行動作,同樣是兩家公司整合自身業務閉環的試水。
而且從保底發行支付的金額來看,都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資金支付能力。當然,《獨自·上場》的保底發行動作也符合這樣的市場現狀。從背后資本的角度來看,華文映像與字節跳動、貓眼等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自身具備一定的金融屬性。
華文映像成立不到4年時間,在電影行業上下游均有布局,參與的40多部影片要么是跟投、要么是宣發,首次主控頭部影片《獨自·上場》的宣發就能夠調度上億的資金,這與背后資金支撐密切相關。根據企查查顯示,無論是通過層層嵌套、大規模批量成立關聯公司來開展業務,還是總裁栗飛名下關聯企業超過50個、也曾參與過多家上市公司的IPO工作,華文映像的組織架構和最終實控人基本與典型的金融公司的打法十分類似。
3
—頭部項目保底發行的新趨勢—
合理存在的金融手段。

能夠看到的是,這次歡喜傳媒和華文映像保底發行《獨自·上場》再次證明了一點,即保底發行是國內電影產業里一項合理存在的金融手段,未來并不會消失。畢竟,對比更成熟的好萊塢體系,國內電影產業也需要依賴于一些必要的金融手段來極大程度上降低制片公司的融資難度。
不僅如此,保底發行這項“資本游戲”已經逐步進入到了一個相對良性發展的新階段。至少背后的資本更加看重的是有著上佳內容品質的頭部大片或準頭部大片,并對這些影片基于實際的市場水平更加合理、慎重地估值保底金額。
具體來看,無論是《瘋狂的外星人》的28億保底、《囧媽》原本的24億保底,還是《獨自·上場》的6億保底金額對應著18億票房,這些動輒20多億的高額保底發行體量看起來是一場場“豪賭”。但從《瘋狂的外星人》單片以及2019年春節檔整體的表現來看,這不是一個無法完成的“離譜”任務:2019年春節檔誕生了一部40億+、兩部20億左右的影片,而《瘋狂的外星人》22億的票房成績與28億目標之間的距離并不是“十分夸張”。
尤其是,從《獨自·上場》的制作陣容、投資成本等各個方面來看,這部影片無疑屬于一部內容質量有著一定保障和優勢的頭部大片。而《瘋狂的外星人》和《囧媽》在當時的市場上,也被看作是極大程度具有檔期冠軍相的頭部大片。歡喜傳媒和華文映像選擇對《獨自·上場》進行保底發行,自然也是看中了這一點。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獨自·上場》的6億保底金額對歡喜傳媒來說,在保證公司現金流順暢上有著不小的積極意義。而國內電影市場先是經歷了資本寒冬、后是受到疫情“冰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獨自·上場》的保底發行就有了一定的借鑒意義,接下來的市場上頭部或準頭部大片的保底發行動作可能會變得比較常見,成為一種行業趨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場和大眾對待保底發行以及保底發行的影片需要轉變之前的態度。至少市場和大眾需要拋開之前的戒備心理,對保底發行以及保底發行的影片不再抱有質疑和偏見。
像是《瘋狂的外星人》,28億的保底票房令不少觀眾以“這是28億體量影片”的對標思維對影片進行了“挑剔”,最終是有些被低估的。因此,市場和大眾需要逐漸以正常、不苛刻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參與保底發行的影片,讓這些影片不會被保底發行體量的框架束縛,從而損失一定的增長空間。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