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京讀書記︱“倭國是中華世界的一部分”?
早餐后去東京大學,偌大的校園里空無一人,顯得很寂寥,但各處的杜鵑花卻開得熱鬧。從龍岡門進去,經(jīng)醫(yī)學院、圖書館到安田講堂,總共遇到的人不過三四個,都帶著口罩,行色匆匆。進入4月,疫情依然嚴重,安田講堂前那顆巨大的古樹,葉子已經(jīng)變得翠綠,看到景色變換,不由得有些傷感。

《日本史の誕生》,岡田英弘著
在研究室讀岡田英弘的《日本史の誕生》(さくま文庫,東京:筑摩書房,2008年第一版,2018年第十四次印刷;原書初稿曾經(jīng)是1994年弓立社出版的),隨便記下一些感想。
這次到日本,打算多讀日本學者的日本史著作。在閱讀中越來越感到,日本史學界對“自古以來的日本”這一說法并不那么敬畏。前些天,讀村井章介先生的《古琉球》,我還特意寫了一篇長書評(后來發(fā)表在臺北的《古今論衡》三十四期),他就認為,十七世紀之前,北海道、對馬島、琉球都不應算在古代日本范圍中。老朋友京都大學平田昌司教授更是和我在郵件中聊天,趣說在日本學界看來,琉球原來就是一個被日本侵略的外國。著名記者辻康吾先生看了我的書評后更直言,沒有任何一個日本學者會誤讀日本現(xiàn)代國家之前的日本史,把這些地方說成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所以,一定要有歷史意識,分清“前國家史”和“國家史”。
岡田英弘大概也是這樣。如果你看到岡田英弘在《日本史的誕生》中居然說,“倭國是中國世界的一部分”“邪馬臺國是中國的一部分”,大概中國讀者會相當吃驚。其實他要說的,只是一個歷史過程。也就是古代倭國或邪馬臺,本來是在中華世界的歷史記述中,作為“華夏邊緣”(借用王明珂的說法)被呈現(xiàn)的。一直到七世紀后半,由于來自外部的壓力,才使得日本國逐漸形成了“日本意識”。由于《日本書紀》之類的史書(其實也是襲取中國史書)從歷史上確立了日本,這時候的日本,才真正成為日本。那么,中國史書如《三國志·東夷·倭國傳》中記載的卑彌乎、倭國邪馬臺,按照岡田英弘的觀點,那時候還不是“日本”,所以,應當是中國史書中的中華世界的邊緣。即使是七世紀這個時候的日本,也不過就是大和朝廷控制下的那些地方(即所謂“畿內大和政權”),而日本人也是五方雜糅,日本語也是各種語言的混雜。更令人吃驚的是,他甚至夸張地說,日本早期建國者乃是“華僑子孫”(55頁)。
這就是他要說的“日本史的誕生”。中國學界因為“新清史”的緣故(特別是他是歐立德的老師之一),對岡田英弘有不少非議,因而連帶地對他宣稱“蒙古時代是世界史的開端”等觀念,也相當不滿或不屑,覺得他有什么陰謀或圖謀。其實,如果看到他對日本自身歷史的敘述,就可以知道他的歷史觀只不過是三句話。第一,要把日本、中國的歷史重新放在全球或更大區(qū)域中審視;第二,要改變現(xiàn)代國境對古代歷史的切割;第三,要把歐洲中心的世界史,移動并放到以中歐亞為中心的背景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想要書寫一個日本在適當位置的世界史,那么,要超越日本的國史、韓半島的國史、中國的國史這種結構,只能從歐亞大陸與日本共通的視點出發(fā)來撰寫”(20頁)。
當然,為了強化他的立場,有時候他對中國文獻的解釋,就過于大膽和過于想象。他對漢文文獻的解讀遠不是那么嚴謹。比如他說,《三國志·倭人傳》最重要的意味是,“對于三世紀的中國來說,日本列島意味著什么,這才是根本的問題”。下面筆鋒一轉,岡田談到對所謂“歷史”,日本的“私小說式”的認識,和中國史書完全不同,他舉《明史·日本傳》有關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故事為例,認為歷史學家們把《三國志·倭人傳》當作毫無疑義的歷史記錄,從而爭論“邪馬臺究竟在哪里”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有疑問的。到此為止好像還是對史料的質疑,還有點兒道理,但下面的推論就不免走過頭。他判斷《倭國傳》的基礎資料來自240年梯雋與247年張政兩次出使日本回來后的報告,可是,由于前者是帶方太守弓遵的系統(tǒng),而后者是帶方太守王頎的系統(tǒng),兩個人對倭國的事情進行了完全不同的描述,但由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綜合雜糅了這兩次報告的內容,于是導致這篇《倭人傳》內容有疑問。這就有點兒大膽的猜測了。因此他斷定,《倭人傳》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它記載的情況是否真實準確,而是證明了“早期日本人,從紀元前二世紀末尾,進入中國的支配下,差不多有四百年以上的時間里,漢語作為公用語言,并在中國皇帝的保護下和平生活。從紀元四世紀開頭,中國進入大變動時期,由于皇權失落,日本才走上政治獨立和統(tǒng)一國家之路,從此形成獨立的日本文化”。這個跳躍有些過大,梯、張二人是否有過報告,陳壽《三國志·倭人傳》是否是綜合了這兩份報告,至今還無法證明。至于他進一步認為,日本早期建國者是“華僑子孫”,并在第一章的結論中斬釘截鐵地斷定,“一言以蔽之,日本的建國者是華僑,日本人在文化上是華僑的子孫,這一點亞洲任何國家都是這樣,不必對此大驚小怪”,似乎更是主觀臆斷。讀他這本書,確實感到岡田論述有很多想象之詞,比如講到日本使臣到中國,“旅行的經(jīng)費全部由中國方面負擔,進入洛陽,在入城之際,中國兵前后護衛(wèi),打著‘倭人朝貢’的旗幟,樂隊也熱鬧地走在都城大道上,民眾人山人海地圍觀,感受皇帝如何以德懷柔遠人”,這就有點兒像戲說。不過,如果了解他的意圖是,瓦解后設的國家歷史觀的局限性,也許我們通過這些包含錯誤的歷史論述,可以了解他強烈和固執(zhí)的歷史觀念。
所以,怎樣評價岡田英弘,其實還是要平心而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