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濟光委員建議:加強長江干線防洪體系建設,建聯席會議機制
去年夏季,長江中下游洪水多發,特別是江西遭受持續強降雨襲擊,江河水位迅速上漲,境內多條河流及鄱陽湖先后發生編號洪水和超警戒洪水,其中鄱陽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引起全社會關注。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今年兩會,他提交了《關于加強長江干線防洪體系建設維護的提案》。
局部地區防洪能力偏低
王濟光介紹,經過幾十年的防洪建設,長江中下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三峽工程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但是,長江干線防洪體系仍然存在一些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問題:
其一,水利防洪投資總量大,但整體仍顯不足,局部地區防洪能力偏低。由于構成長江防洪體系的重大水利工程規模宏大、投資高,通常采取先城市、后鄉村的次序逐步投入,歷史上經濟投入有限導致防洪能力不均衡。長江干流上游城區和中下游干流防洪標準較高,但上游城區、中下游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偏低,特別是堤防投入少,大部分未達防洪設計標準,極易造成長江干線洪災頻發。
其二,重大水利工程涉及范圍廣、利益訴求差異大,統籌協調困難。長江干流防洪體系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牽涉面廣,既涉及多個國家部委,也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多方利益,有些還涉及跨省際利益、協調難度較大。加之,中下游蓄滯洪區的啟用對當地民眾生活和經濟影響巨大,涉及不同分洪區何時啟用、如何啟用的艱難抉擇。
其三,長江中下游蓄滯洪區建設和管理滯后。長江中下游蓄滯洪區是防洪體系中“最后一道保險”,但投入資金不足、建設滯后,已有蓄滯洪區長期存在管理難題;圩區民眾防洪意識薄弱,聯圩建設以及新建圩口侵占行洪通道和湖泊調蓄容積現象較為普遍,導致支流通江河流排水能力與內湖蓄洪能力降低;蓄滯洪區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加之移民補償標準低、群眾搬遷意愿不強等問題,蓄滯洪區人口和經濟發展控制難度大,如遇分洪不僅損失巨大而且分洪難度加大。
其四,過于依賴三峽工程防洪效應,長江中下游防洪措施管理維護不足。三峽及長江上游控制性水庫運用后,長江中下游洪水災害發生頻率較以往明顯下降,形成單向依賴心理誤區,忽視堤防的管理維護,中下游干流河道發生長時期沖淤調整的局部河段崩岸問題較為突出,危及河勢和堤防安全。
建議建立水利工程建設聯席會議機制
對此,王濟光建議,建立水利工程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在現有防汛指揮體系基礎上,建立國家部委和省市負責人參加的高級別協調機制,快速有效協調解決部委之間、部省之間、省際之間各類問題,推動工程建設加快進展。
其次,加快推進長江中游蓄滯洪區調整與建設。推進新建蓄滯洪區建設,嚴格已建滯洪區管理。因地制宜、切實推進退田還湖,鼓勵滯洪區改建人工濕地,滿足移民經濟需求,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流域環境。
同時,加大長江流域水利工程資金投入。發揮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覆蓋范圍大、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優勢,加大長江流域防洪水利工程的資金投入,降低洪災損失的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穩定,促進農業、交通、基建行業的發展,帶動就業。
此外,加強中下游防洪措施管理維護,創新三峽調度管理機制。加強長江中下游堤防等防洪措施等管理和維護,保障堤防、閘門可靠穩定。在每隔2-3年的9月底,中下游沒有洪水威脅時,可讓三峽樞紐泄洪形成人工洪峰,一方面在低水位期水庫排沙、同時沖刷下游河床淤積泥沙,另一方面在保證安全前提下進行防洪演習,檢驗中下游堤防等防洪措施安全,一旦發現安全隱患能在冬季枯水期及時補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