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智能體構建“活”的南京大樓,上海城市數字治理再現佳作



看到這幾張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3D游戲?三維建模?虛擬現實?其實,它是上海“一網統管”最新發布的首個“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單元數字治理成果”的部分應用場景。
2月25日,在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以下簡稱“上海市城運中心”)、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指導下,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單元數字治理成果發布會”在上海市黃浦區城運中心成功舉辦,正式發布了包括上述場景在內的系列創新實踐。

原來,在上海市城運中心的指導下,黃浦區與華為云聯合創新,選取南京大樓作為城市數字治理最小管理單元進行試點,基于城市智能體參考架構,融合華為云、大數據、AI、邊緣計算、5G等多種先進技術,歷時近兩個月共同打造了一個1:1“活”的大樓數字孿生,實現了該大樓內外部事務及周邊環境事件的實時預判、發現及處置。
城市最小管理單元數字治理?“活”的數字孿生?城市智能體?這些高大上的詞匯到底是什么意思?南京大樓作為城市智能體在上海落地的首個“活”的數字孿生試點,究竟帶來了哪些創新應用?實現了怎樣的價值?對城市數字化轉型或智慧城市建設有何啟示?讓我們一探究竟。
城市最小管理單元數字治理,上海城市數字治理再現神作
首先讓我們回到開篇的圖片,看看它們到底是些什么樣的應用場景。
據了解,上述三圖分別代表了責任主體(保安、保潔等城市值守人員)、市場主體(樓宇、經營場所負責人)與城市管理主體(政府、城運中心工作人員)在履行各自職能時面對的典型場景。
其中,圖一展示的是共享單車亂停放的處置過程。作為上海著名網紅打卡點,南京大樓外時常會出現共享單車亂停放、堆物、暴露垃圾等情況。此前處理這種情況時,保安人員需要定期人工巡視,人工處理,存在效率低、處理不及時等問題。
現在,通過大樓數字孿生系統,智能視頻監控會自動識別亂停亂放等行為,實時推送告警到保安的手環上,確保事件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并處理,實時保證步行街的整潔、美觀,維護城市良好形象。

圖二反映的是預防高空拋物墜物的處置過程。南京路步行街作為上海的網紅打卡地,人流密度超大。經常會有消費者、游客打開建筑物的窗戶,探身出窗外拍攝,一旦手機掉落,有可能砸傷人群,高墜安全隱患非常大。傳統發現和緩解此類風險的手段,主要依靠人工定期排查,普遍存在效率低、成本大、難以覆蓋全等問題,同時監管部門也很難隨時隨地便捷地獲取相關的監管信息。
現在,通過安裝在窗戶上面的門磁傳感器,一旦窗戶打開,告警數據會實時回傳到數字孿生系統,并反應到大樓孿生模型,實現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實時孿生同步。告警信息會通過手環的方式通知店內安保,安保接收到告警會立刻前往現場進行處置。同時,如果在處置過程中,發現已經產生墜物,可以通過一鍵上報按鈕,主動將事件上報到區城運平臺,自下而上發起應急響應管理。

圖三呈現的是節假日大客流管控的處置過程。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重要的景觀道和城市名片,每逢重大節假日,都會有大量的市民、游客前來購物、游覽,容易產生極大的安全風險隱患,因此整個步行街的客流管控事關重要。過去,由于缺乏實時動態的數據以及全景可視化的視覺支撐,風險等級往往難以第一時間評判,城運中心與市場主體間也無法形成高效協同的處置機制。
現在,當步行街客流達到中高風險等級時,區城運中心會立即發布大客流預警,通過區城運平臺,自上而下向南京大樓數字孿生系統發送配套處置通知。與此同時,店內安保經理通過手環收到消息,立即組織安保人員,配合啟動客流管控預案:在門店出入口設立圍欄、設置提示標牌,南京東路步行街側的門關閉,不允許人員出入,正門只進不出并且嚴格控制人流量,河南中路側的門只出不進。

“城有千萬樓,樓是最小城”。數據顯示,上海市截至目前擁有600多萬輛動車、480萬棟建筑物,4.75萬幢高層建筑,24萬臺電梯等,這些都是城市運行管理中的最小單元?!按筇幹?,小處著手”,要實現整個城市的數字化轉型與數字治理,需要從這些城市最小單元的數字化轉型及數字治理著手。
從以上典型應用場景中不難發現,在大樓數字孿生的支持下,南京大樓作為城市的最小管理單元,其數字治理以更小的顆粒度、更高的精準度,以及滿滿的溫情,將城市管理主體、市場主體及責任主體之間的上下貫通、相互聯動、協同工作、精細管理推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提起精細化管理,相信大家對上海前段時間在防疫抗疫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陶瓷店里抓老鼠”式的精準、高效和溫暖記憶猶新。此番通過構建大樓數字孿生,升級城市最小管理單元的數字治理,堪稱上海精細化管理的又一神作!
首個1:1“活”的數字孿生,城市智能體落地邁出關鍵一步
城市數字化轉型,或者說智慧城市建設,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甚至數字孿生,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被過度消費的情況,為何上海能夠屢創奇跡,頻頻“出圈”?究竟是怎樣的數字化轉型理念、技術及機制,實現了如此先進的數字治理和精細化管理?讓我們接著探秘。
首先從轉型理念上看,作為全國“一網統管”建設的引領者,上海一直在積極探索城市數字化轉型下的數字治理新理念與新方法。如何讓更多政府管理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效集成、共享、融合,是擺在上海推進數字化治理面前的首要問題。去年12月,上海城市建設各方主體在“智慧上海·進而有為”上海城市峰會上聯合發布城市智能體,明確了新時期上海深化城市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化治理的參考架構。

何謂城市智能體?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張順茂在那次上海城市峰會上曾做過全面的闡釋。他指出,未來城市應該演進成為“一體化協同、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可進化”的智能體:不僅有“腦”,還要有“眼、手、脈、心臟”等整個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驅動治理數字化、經濟數字化和生活數字化,實現治理更智慧、經濟更智能、人民生活更美好。

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大腦等理念主要聚焦“腦”的思考能力,城市智能體由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四個部分組成,是以生命體、有機體的視角在審視城市的治理和日常運轉。
其次從技術方案上看,據了解,作為城市智能體在上海落地的首個創新場景,本次創新成果綜合運用了華為云、大數據、AI、邊緣計算、5G、河圖、終端等多種先進技術,并聯合了聯合電科數字、維智等生態伙伴一起打造,可以說全面踐行了城市智能體參考架構中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的四位一體。
這其中,智能交互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聯接點,如同神經元,通過各種智能終端實時感知大樓及周邊環境的運行狀態,并與它們實時交互;智能聯接是軀干,5G、F5G、千兆WiFi、IoT等聯接技術,可以實現大樓內外的萬物互聯、萬物智聯;智能中樞是大樓的大腦和決策系統,包含華為云等云基礎設施,并基于它們賦能應用、使能數據、普惠AI,支撐全場景智慧應用;智慧應用是最終價值的呈現,通過與客戶、伙伴的協同創新開發各種上層應用,創造多方共贏的價值。
具體實現上,各合作方首先通過空間地理數據、大樓平面/立面/切面/管線CAD圖紙、建筑效果圖/實拍圖等相關資料,對大樓和周邊進行了超精細建模,利用3D渲染引擎實現了大樓外觀、內部結構和周邊街道的視覺還原。接著通過接入政府業務數據、專業機構數據、物聯感知數據、門店管理數據、環境數據等多維實時動態數據讓大樓“活”起來,實現了基于1:1“活”的大樓數字孿生,滿足市場主體和政府管理主體以生命體、有機體的視角對大樓進行感知和管理。最后,該創新項目還構建了系統化的生命體征體系,支持直觀清晰地看出大樓存在的顯性及隱性問題,實現城市運行管理的實時預判、實時發現、實時處置。
最后從機制層面看,本次創新成果通過將城市管理主體、市場主體及責任主體之間上下貫通、相互聯動、協同工作,優化了閉環管理,探索了政府與市場主體有機聯動的城市數字治理新模式。
在這一機制之下,各主體方可以說都是受益者,都可以發現參與其中的價值。政府自不必說,無論是從“一網統管”的數字治理,還是從助力數字經濟發展角度,城市管理主體都有充分的參與動力。與此同時,作為城市最小管理單元,南京大樓的市場主體通過大樓數字孿生系統解決了市場管理的日常需求,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并在城市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實現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雙贏。直接的責任主體更不用說,他們的工作將因數字化和智能化變得更加輕松和便捷。
可以說,正是理念、技術、機制等多維度的齊頭并進,全面盤“活”,滋養了上海首個“活”的大樓數字孿生的誕生,助推城市智能體落地邁出關鍵一步。
公布“雙百”計劃,產業各方期待從1到N規模復制
“萬事開頭難”,隨著上海城市智能體首個創新場景落地,各參與方在發布會上宣布未來將以本次發布為基礎,攜手打造100個上海城市智能體落地的創新場景,發展100家城市數字化轉型伙伴,共同推進上海城市智能體建設,助力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
上海市政府方面領導表示,基于城市智能體建設,使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支持城市運行管理活動中的各級主體責任層層壓實,從而實現城市數字化轉型下的精細化管理新模式。在這種創新模式下,實現從一棟樓到一條街、一個區、一座城,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的新篇章。
華為上海云與計算業務部總經理張英梗表示,在這種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下,像南京大樓這樣的城市智能體創新場景在未來還會有很多,他們橫向相互聯接和聚合,最終構成一個完整、復雜、有機的城市生命體。華為公司將與上海市政府一起,聯合行業伙伴,共同努力,把這種模式打造成標桿,復制到整個上海市,乃至全國、全球。通過城市智能體的建設,最終在上海實現“感知一棟樓,聯接一條街,智能一個區,溫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
毋庸諱言,在轟轟烈烈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每個組織都身處其中,沒有一個是旁觀者。特別是在當前持續的疫情影響之下,產業各界應當攜起手來,以終為始,從城市數字化治理切入,帶動經濟與生活數字化,全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開創美好的明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