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協委員袁靖:建議將文物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納入職業教育
“考古工作已經不是一個冷門,我國考古發掘資質單位也已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機構為主體,高等院校為補充的人才隊伍模式,擁有了一支專業化素質較高的隊伍。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考古工作仍然面臨很大壓力,隊伍建設基礎不穩固,考古從業人員總量少、增長慢等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3月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將向大會提交“關于關于完善考古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提案。
袁靖提到,“考古人員少任務繁重”問題長期存在。
雖然各省都有專門的考古機構,但是相對于我國廣大的國土面積、豐富的地下文物,現有人員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捉襟見肘。加之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基本建設考古工作量大面廣,“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批復考古發掘項目4260項、發掘面積341.9萬平方米,其中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3133項、發掘面積253.7萬平方米,時間緊、任務重、技術要求高,一些地區的考古人員每年300多天在野外工作,不分寒暑、疲于奔命,難以投入力量開展學術科研,也沒有精力和時間開展考古資料整理、研究、成果轉化和宣傳普及。
考古人才結構不合理也是袁靖長期關注的問題。
袁靖說,“我國現有的32家省級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編制僅1760 人,一線項目負責人不足600名;石窟寺考古、高句麗考古、甲骨文研究等小而專的研究領域人員匱乏,甚至存在人才斷檔的危險;國內雖然有不少高校、考古機構增加了科技考古內設機構和實驗室,但是規模小、人員少、力量分散;石質文物修復、壁畫保護、考古勘探和繪圖等實操性強的技術人員短缺,身份待遇無法保障,年輕人不愿意學,隊伍老齡化嚴重,目前我國只有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兩家學院培養技術人員。”
此外,我國考古人才流失情況嚴重。袁靖談到,由于工作任務重、人員壓力大、待遇偏低,高校考古畢業生進入行業的不足50%;同時,近年來行業骨干和領軍人流失非常嚴重。不少高級職稱人員進入高等院校體系,雖仍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卻造成基層一線考古力量削弱。
針對上述問題,袁靖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教育部在考古專業設置、師資配備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政策支持,鼓勵高校培養、輸送考古工作急需的專業人才;將文物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納入職業教育,研究“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在文物保護領域試點,推動建立考古和文物保護領域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體系,支持職業院校與文博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
第二、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改革文博行業工資體系,提升從業人員薪資水平,并積極推動落實解決考古野外工作津貼,保障考古從業人員合法權益,切實增強從業人員獲得感,調動工作積極性,增強人才吸引力。
第三、支持將技術工人、民工等勞務服務項目,考古資料整理、報告出版、專業測繪、標本檢測、出土文物存放保管等專業技術服務項目,通過政府采購方式委托具有發掘資質的高校的考古教學機構承擔,鼓勵、引導組建考古公司,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考古工作,解決行業力量不足問題。強化“以修代培”,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文博單位人員培訓予以傾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