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20
為什么強調都市圈建設:聚力區域協調發展,醞釀競爭新優勢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記者從近期舉行的各地兩會了解到,推動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成為多個地區的重點工作內容。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群和都市圈如何體現新擔當新作為?其中又蘊含著哪些新機遇?記者對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梳理,并采訪了有關專家。
聚力區域協調發展
多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做出部署。例如,內蒙古提出,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推進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陜西提出,以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為重點加快建設西安都市圈,促進西安與銅川、渭南、商洛等城市融合發展;云南提出,打造以昆明為中心的1小時現代化都市圈,建設“軌道上的滇中城市群”,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發揮滇中地區對全省的核心帶動作用……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的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8%的人口、貢獻了超過80%的國內生產總值。近年來,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成效顯著。2020年,長三角在科技創新、產業協同等方面合作取得積極進展,交通、能源等一批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成使用,醫保結算、互聯網醫院等公共服務實現便利共享,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規劃管理、要素流動、生態保護等方面率先形成32項制度創新成果。
再看位于西部的成渝。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良好開局。據了解,川渝兩地已形成四級工作機制、成渝定期聯系機制和毗鄰地區合作機制,累計簽訂合作協議236個,開工重大合作項目27個、完成投資354億元。成渝城際實現1小時直達,川渝汽車、電子產業全域配套率超過80%,95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主城實現公交“一卡通”。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慶市提出,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四川省提出,共推重大項目、共建重大平臺、共抓重大改革、共謀重大政策,協同推動交通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毗鄰合作、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認為,各地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設,普遍跳出了“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維,打破行政邊界,強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落地。
“從發達經濟體和國內發達地區來看,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級形態,是現代技術創新和產業集群的主要平臺,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育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是各地參與區域合作和競爭的主體,也是國家層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載體。”馬慶斌表示,各地布局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可以將新型城鎮化戰略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全面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結合起來。
醞釀競爭新優勢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認為,城市群、都市圈是人口與經濟的密集之地。從城市群補短板、鍛長板的角度看,現實的目標是支撐城市群、都市圈發揮功能,長遠的目標是要引領城市群、都市圈更好更快發展,因此要瞄準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來謀劃。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有投資機會。
馮奎舉例說,在基礎設施方面,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正在加速布局。在公共服務方面,教育、公共衛生、新型養老等設施還有增長空間。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領域都需要進一步提升品質。另外,城市群、都市圈強鏈、補鏈對提升產業安全、區域經濟安全意義重大,在許多細分產業行業領域存在著各類投資空間。
在馬慶斌看來,城市群和都市圈聚集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機構、企業、人才,在新技術新產業爆發的時期,哪個城市擁有了顛覆性的新技術,哪個城市就擁有了巨大的先發優勢。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將帶來技術創新的重大機遇。高鐵、城際軌道交通,5G、數字經濟等新基建,金融、研發、咨詢、法律等現代服務業都將迎來發展機遇。
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這些正是各地抓緊布局落子之處。比如,湖北提出,完善武漢城市圈協同聯動機制,推動優勢產業鏈圈內延伸,建設城市圈大通道;江西提出,推進大南昌都市圈城際軌道規劃設計、開工建設。
提升發展整體效能
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中,各城市如何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而培育更多增長極和動力源?
記者盤點發現,高質量發展、協調融合、提升能級等,成為各地部署相關工作時的關鍵詞。
“城市群、都市圈要實現中心城市與其他各類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中心城市要發揮關鍵作用。”在馮奎看來,中心城市應有權、有為、有擔當。建議給予中心城市更多的綜合授權,使其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有更多自主權。
馬慶斌表示,城市群、都市圈的要義在于形成有機體系,既需要中心城市發揮“龍頭”作用,也要有甘于做“龍尾”的中小城市。應更加注重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規劃,在大中小城市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性競爭合作。
記者注意到,在部署“十四五”時期及2021年工作時,多地提出了面向更高水平的發展目標。例如,北京提出,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基本形成;上海提出,到2035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
“我國的一些城市群、都市圈,論其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規模等指標,已接近世界領先的程度。但在發展質量方面,距世界一流城市群、都市圈還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在一些城市群中,既有的產業和城市發展路徑越來越受到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天花板’的約束效應越來越大。”馮奎認為,在此背景下,就必須走出創新發展的路徑,高點定位、創新引領,實現都市圈、城市群由大到強、由強到優的跨越。在具體實施中,必須緊抓創新主線,建設創新性的產業群和城市群,建設高質量的區域創新系統。
馬慶斌認為,城市群、都市圈應打造更加包容、公平、便利,更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更好服務建設以人為核心的城市人居環境。在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上“更上一層樓”,提高對世界一流技術、人才、企業的吸引力,打造培育新時期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新平臺。
(原題為《為什么強調都市圈建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