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是元宵節,上海湯圓哪家強?高手過招間“王不見王”
有著精致飲食文化的上海,各具特色的湯圓難分高下。今天是元宵節,各家湯團為吸引食客傾心,有的深耕傳統黑洋酥口味,有的探索出榴蓮等新口味,高手過招間,頗有一種“王不見王”的既視感。
有年輕人奔著“網紅”去試吃,也有一類食客不為所動。
在云南南路沈大成成昌園子店,有爺叔篤定地說,(這是)上海灘最好吃的湯圓,再比它好吃沒有了。
在豫園的寧波湯團店,經理稱店里的湯團做法都是老底子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有溫度的湯團。
在七寶老街湯團店,有爺叔二十年前就來吃,如今退休了還會專程前往。
在美新點心店,有阿姨稱從學生時代就粉上了這家湯團,堅持至今。
一來一往間,元宵時節,湯團包的是圓滿,食客吃的是講究。

沈大成成昌園子店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圖
成昌園子店:食客口中的“上海灘最好吃”
“我可以這樣說,(這是)上海灘最好吃的湯圓,再比它好吃沒有了。”2月23日下午4時許,云南南路沈大成成昌園子店內,購買湯圓的熱心爺叔篤定地說道。
成昌園子店最具特色、遠近聞名的便是湯圓了。1937年剛開業時,成昌園子店是一個僅有4位師傅的手工小作坊,只賣手滾的酒釀小圓子,隨著年歲和口碑的積累,產品種類也在增加。
元宵節期間屬于忙季,除去招待門店生意的時間,店里師傅們都在包湯圓,這還不夠賣,每天廠里也要趕工制作。
今年元宵節,店里售賣三種湯圓,分別是芝麻湯圓、鮮肉湯圓和酒釀小圓子。皮薄餡厚的湯圓出鍋后熱氣騰騰,口感香糯,細膩而有嚼勁。芝麻湯圓是圓的,鮮肉湯圓有個尖兒。咬開芝麻湯圓,豬油香便混合著黑芝麻流淌而出。
在成昌園子店工作了十多年的師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店里的湯圓都是手工捏制,皮是水磨糯米粉,餡料則是擁有近80年歷史的秘制配方,很受消費者歡迎。2019年元宵節前后,店里一天能賣三四萬只湯圓。今年元宵節將近時,買湯圓的顧客又絡繹不絕起來,正月十二中午堂吃已經要排隊了。
說話間,熱心爺叔買了兩盒生湯圓回家,每年元宵節來這里買湯圓已成為他的習慣。

寧波湯團店的榴蓮湯團 受訪者供圖
寧波湯團店:都是老底子的東西,高峰日一天能賣七萬只
元宵時節,豫園“花市燈如晝”,九曲橋上人來人往,橋畔的寧波湯團店亦門庭若市。
“要什么?”
“六盒芝麻湯團,兩盒蟹粉鮮肉湯團……”
“來,請拿好!”寧波湯團店外賣部,店員正在收銀、遞貨和打包,忙中有序。另一側玻璃窗內,老師傅正在手腳麻利地包湯團。
近年來,豫園餐飲老字號一直在加快年輕化的步伐,寧波湯團店也不例外。從去年起,寧波湯團店除了傳統芝麻,還推出了榴蓮等多種新口味湯團,同時線下堂食和線上外賣同步銷售。
寧波湯團店自1945年創立,至今仍堅守著傳統制作工藝。“我們的湯團做法與眾不同,比如湯團的皮子一定要用水磨糯米粉,黑洋酥餡芯里要加生板油,這樣湯團受熱以后才會流動。而且下湯團不是丟到清水里就算了,湯里還要加上一點酒釀微微勾芡……這些都是老底子的東西。”寧波湯團店經理徐正留介紹。
澎湃新聞記者從豫園文化飲食集團獲悉,今年春節期間,寧波湯團店的營業額與2019年相比上漲幅度接近108%,高峰日湯團銷量更是達到了一天七萬只。盡管如此,店里的湯團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用徐正留的話說,“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一顆‘有溫度’的湯團。”
隨著元宵節來臨,寧波湯團店的湯團銷量還在不斷攀升中。

七寶老街湯團店內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鄒佳雯 圖
七寶老街湯團:景區里的大湯團,本地人更愛“軋鬧猛”
雖在景區內,七寶老街湯團店卻是一個本地人更愛“軋鬧猛”的地方。
店內,食客的排隊分成兩列,一邊的是端著碗等師傅打湯團的堂吃食客,一邊是等候外帶湯團回去的顧客,小小的一層鋪子站得水泄不通,和對面鋪子時不時傳來的“有位子,里面請”招呼聲對比強烈。

七寶老街湯團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鄒佳雯 圖
“小小一顆湯團講究不少,糯米粉都是新糯米現磨而成,且必須水磨,以保證外皮既薄又軟不粘牙。” 說起湯團制作,店內王師傅告訴記者,七寶老街湯團店的手藝傳承自本地老人,其中鮮肉餡的湯團最有講究,精肉和五花肉的比例約按7:3調制,再加入適量清水,如此,才有第一口湯汁豐沛,第二口肉鮮而不膩的口感。
王師傅來這兒工作一年多了,他告訴記者,店鋪早七點到晚九點營業,他一天能煮湯團5000只左右。此外,現階段每天能出售一兩萬只生湯團,今年還有一家企業打電話預定了四五千只。

王師傅正在給顧客盛湯圓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鄒佳雯 圖
小小的湯圓店內,程先生是一名老食客了。程先生家住閔行區,二十年前,七寶老街湯團還是兩塊錢一只時,他便是常客了。退休后,程先生閑來無事便坐公交車來七寶古鎮轉一圈,最后堂吃兩個湯團,再帶點生的回去,這已成一種習慣。
“吃這個湯團,一定要先吃別的口味的,最后吃甜的,像人家講的飯后甜點的概念,吃完喝口湯,愜意。” 老饕程先生笑著說道。
美新湯圓:排隊三小時,老一輩人的“湯圓專門店”
“最后一點生湯圓啦,后面的不要排了!”收銀臺前的店員朝后面簇擁的顧客喊。
2月23日下午4點26分許,最后一盒黑洋酥生湯圓被買走,但圍聚在陜西北路美新點心店前的客人依然沒有散去,“湯團粉有多的吧?”“有!”“兩包粉,再拿點黑洋酥。自己回去包。”

臨近下班,美新點心店門前。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鄒佳雯 圖
美新點心店的李阿姨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元宵節將至,店里的湯圓生意迎來高峰,原本的堂吃業務暫停,集中力量提供生湯圓及其他點心外售服務,“湯圓分為鮮肉和黑洋酥兩種,平時正常一天賣七八百盒的樣子,今天賣出了1200盒左右。”
“一只好的湯圓,從粉開始,都是當天現做的,磨粉的粗細、熱水的溫度都有考究,且現賣現做也可以保證湯圓的新鮮。” 李阿姨介紹,點心店八點開門,近日最早的顧客五六點就來排隊,平均一個人要排隊三小時才能買到湯圓。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約占八成。

美新點心店前排隊的顧客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鄒佳雯 圖
現年70多歲的沈阿姨就是美新的“粉絲”。她告訴記者,自己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吃這家湯圓,花幾角錢堂吃一碗,“非常實惠,當時我們學生都吃得起,胃口小的點四個足夠了。阿拉最喜歡吃黑洋酥的,皮子一點沒有顆粒感,咬一口,芯子里的豬油和著芝麻一下就流出來,幾十年味道沒變過。”
“現在都講‘網紅’,我們小時候是口口相傳,大家就都會來吃。”沈阿姨夫婦感慨,“其實我們老一輩是真的講究吃,什么吃的去哪家店買都很清楚的,湯圓么就是美新的。

美新點心店內員工正在包湯團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實習生 鄒佳雯 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