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月最佳國產喜劇,我一聲不敢笑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陳佩斯不再在臺上賣力表演。
而是以一種新的面孔回歸熒屏——
金牌喜劇班

央視喜劇選秀。
三位導師。
郭德綱,年初剛從相聲大師馬志明先生手里接過醒木,成為新一代“盟主”。
英達,用《我愛我家》探索出中國第一代的情景喜劇。
而坐C位的呢,是陳佩斯。

最大牌?
最有觀眾緣?
看了節目后Sir才更加確定——
這C位必須由陳佩斯來坐。
他對于喜劇的理解和探索,遠遠領先于周圍的環境。
放眼國內的笑星,他也許是孤身一人。
01
看這節目時,給人的第一沖擊是反差。
臺上詼諧幽默的陳佩斯。
臺下竟然一點不好笑。
一旁的郭德綱,嘴皮子功夫一刻沒放下,包袱隨口就來。
許可嘉說報名節目是沖著郭德綱去的。
郭德綱接:
我在武術方面沒什么造詣。

因為選手一開始的時候介紹過,小時候學武術,得過內蒙古武術冠軍。
這個接梗速度,臺下的學員,服。

郭德綱習慣在說話中,穿插他信手拈來的表演。
那么陳佩斯,是真的沖著當評審來的。
他一開口。
沒有學員輕松得起來。


他的點評從來沒有說笑。
只有在表演成功,包袱響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他滿意地大笑。

其他時候。
他的眼神永遠保持警覺敏感。
讓你感覺到一切的花招和小聰明都無地自容。

雖然坐在導師椅上,但他在觀看表演中,仍然會不時低下頭做筆記。

《金牌喜劇班》有不少亮眼的演出。
但坦白地說,看完節目下來,最大的收獲仍然是陳佩斯。

先后跨入百億影帝俱樂部的黃渤、沈騰都是喜劇明星,賈玲的《你好,李煥英》票房已經突破40億。
這是一個大家永遠在渴求著用喜劇填充生活的時代。
卻也是一個大家抱怨著喜劇蒼白貧瘠的年代。
而陳佩斯,他的眼中只有一個問題:
“我鉆研了一輩子的喜劇,到底是什么。”
02
幾乎沒有寒暄。
陳佩斯永遠直接切入要害。

但他又從不辛辣刻薄。
只有結結實實的專業問題。
2017年的一場公開課上,陳佩斯說:“十八九年了,我才入了喜劇的門。”
《吃面條》到《主角與配角》等春晚經典,在他看來不過是在門外漫長的摸索。
沒進門,在于設計感重。
包袱、笑點、反差……只是喜劇最最基本的功夫。
演喜劇的,得反復琢磨,又要跳出琢磨這個怪圈。
只因喜劇是故事,不是包袱的堆疊。
這個理,最新送給首個挑戰的小品。
《保安部的故事》。
主角,猛男保安。
近來最嘚瑟的事,擂臺賽上,把保安隊長手給摔折了,錢包都甩出去老遠。
獎勵,來自隊長的一雙39碼小鞋。

要想混得好,登門賠罪少不了。
結果呢,當著隊長的面,又把剛找回的錢包給扔地上了。

尷尬到家了吧。
他怎么圓?又會出什么洋相?
拉滿的期待值,卻等來一段嬉鬧版的“打戲”。
故事,又在一段尬舞中,草草落幕。


陳佩斯皺了皺眉頭。
不太通暢,喜劇的點和前面不相連接

直觀的感受糟糕,原因在哪?
人物脫離劇情,成為單純制造笑點的工具人。
包袱,都給了摔倒、舞蹈等夸張的動作。
唯獨不見人的情感。
想強調包袱的東西多了一點
他心理的過程和人物真實的感受
我們再強調一下,可能會更好看
就是你的兩難和怕不被人理解的
這種心理的自我沖擊會更強


同樣踩雷的,是小品《我的野蠻女友》。
卑微男孩遇上霸道女友,不得已在地鐵上完成一系列羞恥動作。
模仿變形金剛、當眾變身蛇精。


動作夸張之難、面對社死的決絕,連陳佩斯都自嘆不如:
這方面我得叫你老師

肢體把人逗樂了,卻沒讓觀眾進到故事里。
劇是沖突
有人物,情節的沖突
現在沒有放在沖突上
而是放在了才藝上

包袱精心設計,沖突呢?
保安和隊長的矛盾,保安內心和行動的矛盾,男孩和女友的矛盾……沒能成為發力的點。
喜劇最逗樂人的,你可以想象:
在雙方最不待見、緊張感都快炸出屏幕了的時候,演員忽然抖個機靈,帶著大伙一拐彎撞到了笑點上。
意外和反差,撞出了笑,卻始終服務于敘事。
沒了核心,就是稀碎。
這不是說包袱就沒地位,相反。
包袱的設計,更講究。
喜劇是手藝活,注定了它也有自己的規矩。
在陳佩斯眼里,喜劇是一個強迫人笑的東西。
在哪里笑,什么時候笑,笑多久,都可以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一點尺度都不能差。
相聲表演《一改成名》,爆的部分在它的“底”(最后最響的一個包袱)。
倆演員聊到高潮,一個突然被一腳踹出。

郭德綱說,這在小劇場,會爆笑,到了舞臺則要權衡。
到了陳佩斯這兒,聊細節。
來了一番考古,祭出術語“打出”。

深奧嗎?
他說的是,喜劇的方式其實不復雜,難的是掌握分寸和時機。
同樣一個包袱。
有人說了好笑,有人說了尷尬,背后是技巧。
但比技巧更深的,是對人的理解。
作品《五指山》。
用著導航的唐僧,遇到了堅持打卡500年的悟空。
其中的一個笑點,唐僧死命往里塞餅。

滑稽的動作,換來陳佩斯的沉默。
這個東西和情節一點關系都沒有
這些行為就會影響藝人(感受)


他期待的,是師徒間的互動。
你在里頭蹲了五百年的那種痛苦,沒有
他希望得到一個助理
幫他上西天的期待,沒有
這些東西是擋在你們師與徒之間的角色關系

看到這,有人會說,他吹毛求疵。
喜劇有笑點不就行,較啥真啊。
但與人物剝離開來的笑料,在陳佩斯看來只是笑完即忘的插科打諢。
因為你無法更深地與角色共情。
吃面撐到打嗝的陳小二,尹天仇演尸體被暴打卻一動不動,甚至是現場苦等500年的悟空……


笑過之后,讓我們記下的,絕不應該只是他們的滑稽。
像陳佩斯說的:
笑著笑著,又有點傷感,不斷把觀眾情緒在這兩級里來回跳,反正就是折騰。
03
陳佩斯的點評就該奉為圭臬嗎?
倒也不必。
至少第2期第一場,Sir一直在想他為什么給好評。
一場以網絡直播為主題的小品。
一個能實現萬能“變身”的App。
但演員,除了老套的模仿劉德華、吳彥祖、周華健……
幾乎就是網絡段子的雜糅。

好笑嗎,不見得。
看了3遍后,Sir察覺到陳佩斯給好評的頭一句話。
我覺得大可不必都是一種結尾
那種很嘎嘣脆的,它未必

小品的結尾,是演員的互耍心機。
沒有多余的煽情,上價值,諷刺味倒是有了。

與其說這個好評是給這個作品,倒不如說是他在懷念過去。
一個喜劇創作還可以相對放飛自我的時代。
結尾,可以只有哄堂大笑。
陳小二會因為吃撐肚子落荒而逃,“叛徒”不自覺地暴露出見錢眼開、小商販會因吃變質羊肉串而拉肚子……

20多年來,觀眾總愛細品過程的用心。
演技。
陳小二端面,會燙手摸耳朵,沉甸甸地托著,這碗真是空碗?
巧思。
陳佩斯的“叛徒”穿著老布鞋,朱時茂的“主角”卻穿著皮鞋,抗戰時代,誰又是真的正派?


人物,因戲的過程而活在記憶里。
喜劇不淺薄,不需要吶喊,人們也會記住。
而如今喜劇的桎梏,很明顯,看開頭知結尾。
開頭滑稽誤解。
結尾感人和解。
在預設好的結果之間橫跳,卻少過程。

陳佩斯眼里的喜劇,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形態。
當年隨意之下,定了“小品”這個名字。
接受訪談時,稱“說不定再過幾年,小品都沒了”。
形式不是死的。
但笑的意義,必須常在。
陳佩斯說,這回上節目的初心是發掘喜劇新人。
Sir更愿意看成,他在向新人傳遞自己的喜劇精神。
無非一句話:
不允許沒有意義的笑,故步自封的笑。
喜劇變味,叫人可惜。
所幸陳佩斯,歸來依然干凈如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貧民窟的百萬雪糕
原標題:《本月最佳國產喜劇,我一聲不敢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