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為什么農村的媽媽不養雞,也不養豬了?
春節回家,兒子想吃蒸水蛋,我問母親土雞蛋在哪,母親說沒有土雞蛋了,我問:“家里今年沒有養雞嗎?”她說:“本來養了30多只,但去年一年被隔壁村的流浪狗偷吃了25只,只剩5只留著你們過年回來吃。”
我很驚詫,在我印象里,狗不吃雞,母親說現在不少家庭舉家外出打工,之前養的狗自然成了流浪狗,沒有人管,餓暈了,當然什么都吃。當天的晚餐是板栗燉雞,這可是我一直以來最喜歡的菜,但我吃了一坨肉,就感覺口感不如從前,父親說因為擔心被狗偷走,年前的兩個月,他把雞關在雞屋里圈養,沒有散養,肉質自然一般。
第二天的豬肉湯的味道也差強人意,我問母親,才知道去年家里沒有養豬,是從市場上買回來的豬肉,主要是因為這幾年老家豬瘟疫情頻發,加上豬仔的價格較高,養豬不劃算,只好放棄了。
大年初二,天氣晴朗,我想著釣釣魚,便拿著鋤頭去門前的菜地,屋后的廁所旁,雞糞堆積的肥沃之地尋蚯蚓,哪曾想足足一個小時,我都找不到一條蚯蚓。
我不禁在想: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雞、鴨、豬等這些農村最重要的家禽,怎么就大幅減少了呢?我近二十年的習慣——過年回家吃母親養的土雞和土豬,返城的前一晚父親給我備好一盒子土雞蛋,和幾大塊熏好的臘肉與拉腸,眼看今年就要泡湯了,心里不免有些惆悵。
宏觀方面,近些年鄉村發展如火如荼,鄉村環境建設是重中之重,但存在一些誤區——在鄉村地區復制和推廣城市的做法。比如,有些地方包括部分山區,因為一時的豬瘟或雞瘟就隨意規定禁止養豬或養雞,斷了很多家庭的庭院經濟、養殖大戶的致富之路。此舉進一步導致豬頭價格飆升,對于不少做慣了重農活和吃慣了豬肉的農民而言,靠養豬賺錢的門路沒了,買豬肉的支出多了。
有些地方的道路規劃要求100%硬化,部分居民受制于狹義的審美觀念,把自家庭院也全部硬化起來。仿佛“干凈整潔”就是美麗鄉村的核心與真諦。殊不知,片面的“干凈整潔”整治活動剝奪了原有家禽的生存空間,狗豬雞貓等這些農民的好朋友,不知不覺成為了人類的“敵人”,從與人類共享的共同家園中被驅趕出去,原有的不同生物種群之間相互友好的生物圈,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圈都遭到破壞。
此外,養雞養豬是鄉村的原生性產業,是鄉村經濟重要的經濟類型,具有很強的地方根植性和文化沉淀性,這些是“資本下鄉”導向下的外來產業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因為外來產業往往與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黏著性不強,容易出現與地方脫嵌、脫節和脫軌等現象。
微觀層面看,一直以來,農民尤其是年長的留守農民的收入構成,除了變賣稻谷、花生、芝麻、黃豆等農作物外,通過飼養家禽換一些錢是最重要的一塊。換言之,在房前屋后養雞、養鴨和養豬,發展庭院經濟,是農村地區種植經濟之外的重要補充,這關乎不少老人的煙錢、酒錢和茶錢。
于我母親而言,不再養豬和養雞,是很殘忍的事:因為她養了一輩子雞和豬,她和這些家禽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早上一起來就打開雞籠放雞出來,喂雞,從雞窩里撿雞蛋,聽到母親的腳步,家里的豬就歡快起來接受母親的美食恩賜,這些是母親一輩子的習慣跟經歷。
此外,父親從前喜歡和母親開玩笑,嘲笑她只能在家呆著,不會外出務工賺錢,但她至少每年都貢獻家里過年需要的豬肉和雞肉,這是讓她保持家庭地位和足夠尊嚴的重要的事,因為做家務、養雞、養豬是同樣重要的事。從學理的角度,上述庭院經濟事關廣大鄉村婦女的家庭與社會地位提升、身份認同感的建構等議題。
中央剛剛出臺了2021年的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升到了民族復興的新高度。振興鄉村過程中,各部門要充分尊重鄉村發展特征與規律,充分考慮各地的歷史基礎與差異性,真正做到讓農民舒服,讓農民受益。
(作者系廣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