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席展望|公募業績冠軍趙詣:牛年最好的投資機會在這些板塊
【編者按】
牛年來了,牛市能否繼續?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多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首席經濟學家,明星基金經理,把脈牛年新主線,挖掘牛市新機會,展望市場新走向。
本期刊出的是2020年公募基金業績冠軍——農銀匯理投資部負責人、基金經理趙詣的專訪。

趙詣在2020年風頭無兩,他掌管的農銀匯理工業4.0混合基金不僅以166.56%的收益勇奪市場冠軍,創出近4年來冠軍基金紀錄,他更是一人獨攬收益前四名。
“短期來看,年初都是流動性比較好的時間階段,市場會對新一年潛在的重點方向進行預熱;另一方面,也將有公司陸續進入業績的預告期,對于業績出現拐點或者加速的行業值得我們重點關注。”趙詣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稱。
趙詣指出,2021年開年以來,市場表現較為火熱,但結構性分化明顯。一方面,2020年公募基金良好的賺錢效應助推了新年新基金的發行熱,開年以來周銷售規模超過千億元,為市場持續帶來增量資金;另一方面,經濟復蘇持續增強,人民幣升值、國際關系顯著改善等因素,北上資金會對A股有明顯的增配意愿,當前流動性也給市場提供基礎。
“我們也要警惕,2021年,流動性不會再像疫情期間一樣寬松,這對估值的擴張會出現一定的抑制,這也意味著需要通過業績的持續增長來消化掉過高的估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趙詣認為,無論消費還是科技都面臨業績兌現度的考驗,成長股整體在今年相對于過去兩年會更平淡,個股的選擇會更加重要。
從投資配置角度看,牛年應該如何選擇行業主題?趙詣說,他仍然會圍繞科技+消費的方式進行布局。科技股方面,主要以5G產業鏈、新能源、高端制造為主;在消費股方面,主要以醫療服務、大眾消費品為主。
趙詣坦言,對于牛年,他的投資布局沒有特別大變化,更加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個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另外一個是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定調下的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發動機、半導體為主的高端制造業。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與趙詣的對話:
一、澎湃新聞:回顧2020年,你對于行情最大的感受是怎樣的?
趙詣:2020年開年就遇到了新冠疫情的沖擊,A股市場隨之出現較大波動,但全年來看,公募基金卻取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
回顧2020年的投資之路,最大的感受是堅守深入研究,把握企業核心價值,這樣才能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堅守自己的投資方向。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2020年3、4月份的逆市調研布局。因為疫情緣故,絕大部分行業的市場跌幅大,新能源行業尤其典型。市場呈現出“擁抱內需,拋棄外需”的情況,通過密集的調研,確認市場對于新能源行業預期過于悲觀。
在消費端需求還看不清楚的情況下,光伏由于是企業端的生意,以一年以上維度看需求會更確定,因此積極逆勢加倉光伏板塊。等到5月份,歐美復工,市場需求立馬就恢復,市場開始強勢反彈,整個新能源行業出現超預期收益。
最大的體會是,研究需要前瞻性,需要忍受住短期的誘惑,堅持做長期正確的事情,不要被市場情緒所左右,才能在真正逆勢時敢于做到“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二、澎湃新聞:2021年開年,春季行情如火如荼地展開,這輪行情出現的邏輯是什么?預計持續性如何?
趙詣:2021年開年以來,市場表現較為火熱,但結構性分化明顯。一方面,2020年公募基金良好的賺錢效應助推了新年新基金的發行熱,開年以來周銷售規模超過千億元,為市場持續帶來增量資金;另一方面,經濟復蘇持續增強,人民幣升值、國際關系顯著改善等因素,北上資金對A股有明顯的增配意愿,當前流動性也給市場上行提供了基礎。
我們也要警惕,2021年,流動性不會再像疫情期間一樣寬松,這對估值的擴張會出現一定的抑制,意味著需要通過業績的持續增長來消化掉過高的估值。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消費還是科技都面臨業績兌現度的考驗,成長股相對于過去兩年會更平淡,個股的選擇會更加重要。
三、澎湃新聞:展望牛年,你覺得投資者在做大類資產配置的時候,應該如何去配置投資組合?
趙詣:目前國內從資產配置來看,權益類相關資產占居民資產配置比重只有2%左右水平,相對于歐美以及周邊鄰國10%以上占比,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公募基金是普通投資資產配置中優質的投資產品,伴隨著“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長期來看,權益市場投資有望成為新的居民財產保值增值的理財方式,建議投資者以一個更長的維度來投資基金。很多統計結果都得到類似的結論,持有周期越長的人,賺取了相對更豐厚的回報。
四、澎湃新聞:在全球疫情影響下,你如何看待牛年的國內經濟?
趙詣:整體而言,隨著疫苗的推出,我國應對經驗越來越豐富,疫情的影響也在逐步消除,整體經濟逐步回歸正常化。由于我國更好的疫情控制,國內經濟在2020年二季度開始就已經企穩回升,因此今年全年會是去年下半年的一個延續。
五、澎湃新聞:展望牛年全年,哪些行業更具投資機會?
趙詣:短期來看,年初都是流動性比較好的時間階段,市場會對新一年潛在的重點方向進行預熱;另一方面,也將有公司陸續進入業績的預告期,業績出現拐點或者加速的行業將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對于牛年,我們的投資布局沒有特別大變化,更加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個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另外一個是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定調下的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發動機、半導體為主的高端制造業。
從投資配置角度,仍然圍繞科技+消費的方式,科技股方面,主要以5G產業鏈、新能源、高端制造為主;在消費股方面,主要以醫療服務、大眾消費品為主。
六、澎湃新聞:2020年四季度末,你加倉了新能源股,對于牛年新能源股的走勢怎么看?
趙詣:整體而言,隨著我國、歐盟以及美國全球最主要的三大經濟體均將綠色能源作為戰略性的投資方向,無論是光伏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我國都是全球最完整,也最具有競爭力,雖然在2020年取得了很大的漲幅,但相對于巨大的行業成長空間和國內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我覺得新能源產業鏈仍未成為未來很長時間主要的投資方向之一。
對于光伏行業而言,行業進入平價化,使得商業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同于大部分成長行業估值連創歷史新高,光伏龍頭企業明年的估值水平剛突破歷史估值波動區間,考慮到行業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周期性大幅降低,成長性進一步加強,長期來看,在能獲得業績穩定增長收益的情況下,估值仍存在提升空間。
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全球滲透率處于剛起步階段,隨著新能源汽車產品線的逐步豐富,售價越來越接近燃油車,全球也有望進入到滲透率快速提升階段。同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產業鏈所有環節的頭部企業,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部分環節出現陸續漲價的局面,目前來看,這一現狀在2021年甚至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七、澎湃新聞:你認為牛年市場主要風險是什么?
趙詣:由于2020年全年市場都受疫情發展影響,對整個經濟和市場都產生較大沖擊,今年也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疫苗能否順利推出,使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增長在后疫情時代能否順利得到恢復;經濟恢復后,流動性是否會逐步收緊;外部環境,這些因素會重點關注。
八、澎湃新聞:介紹下你的投資風格?偏向于自上而下的投資風格還是自下而上的投資風格?
趙詣:我本身換手率偏低,持股比較集中,周期比較長。從一開始管產品的時候,雖然規模不大,但當時想的就是如果自己管理的是一只大規模基金,我會怎么來做?一開始就是以一個更大體量基金來思考交易決策,這也導致交易慢慢偏少,買的時候偏左側。
投資的核心是,希望能選擇到最好的公司,和好公司一起成長,而不是去做交易和博弈上的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
九、澎湃新聞:對你形成現在的投資風格,影響最大的事情是?
趙詣:影響最大的是2018年熊市,從初始管理基金的經歷來看,我是一個起點非常低的基金經理,到現在仍然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剛管產品的時候,因為2017-2018年市場整體較弱,藍籌和消費比較強,這并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所以初期做過很多嘗試,但發現都不適合自己。
到2018年下半年開始,逐漸回到自己的能力圈,思考哪些是自己擅長的。然后以更長期的維度來看待這個公司,淡化短期的業績好壞對長期投資的干擾,更多看長期能不能體現公司價值,能否提供穩定可預期的收益。
現在我更多是選擇好的公司,淡化交易和擇時。
十、澎湃新聞:你如何判斷一個行業具有投資潛力?能否分享一些成功案例?
趙詣:整體從兩個維度來選:一選賽道,賽道的空間要廣,周期要長,這決定會有很長維度的投資周期,同時在這個行業里,希望它的競爭格局已經明確穩定,這樣才能賺到確定增長的錢。
二看公司,主要關注四個方面:首先看這個公司是不是行業龍頭。
其次,希望公司有自己的核心壁壘,也就是“護城河”,這樣大概率不會出現被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三,公司的治理結構,希望公司管理層要有很大的格局和抱負,希望公司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對公司的管理層、尤其是董事長會很看重。
第四,投資的本質是希望能夠賺取公司成長的錢,所以希望公司能夠出業績,如果是行業原因業績差一點可以接受,但是行業景氣度起來,如果沒有利潤,這可能賺的是偏主題的錢,這有違初衷,所以希望它能夠出利潤。
十一、澎湃新聞:你是如何進行風險控制的?
趙詣:投資本身就是一個選擇大概率事件的事情,并沒有絕對一說,風險控制更多是做好提前應對的準備。總的來說,一方面不能過多追逐市場,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里盲目追逐熱點;另一方面,對于大概率正確的假設條件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糾正。
十二、澎湃新聞:面對市場波動,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趙詣:投資是一場修行,能進入這一行的都是智力水平極高的一群人,心態更有可能是拉開差距的地方。面對市場的波動,能不能夠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能不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以及在其他機會出現時能不能耐住寂寞,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波動中不斷地去磨練自己的。
因此,需要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看得更長、看得更深,并不斷完善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框架,只有這樣才可能更淡定地去面對市場的短期波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