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國博呈現立體“古代服飾簡史”
2月6日,“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以孫機先生等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按歷史時期分為六個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類型涵蓋玉石器、骨器、陶器、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這個展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簡史。

展覽海報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左傳·定公十年》
服飾不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的實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分尊卑,別貴賤,辨親疏”的文化功能。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數千年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僅折射出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也勾勒出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生活畫卷。
此次“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有數十件一級品,例如極少展出的國博館藏的宋代《中興四將圖》。

宋代《中興四將圖》
“中興四將”指宋室南渡過程中的四位戰功卓絕的將領,具體人物尚有出入,據現有榜題所示,四將依次為“劉鄜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及“岳鄂王飛”。畫中四將著圓領袍服,或戴巾子、或戴幞頭、或戴平幘、或戴軍中便帽,腳著靴,皆為文官裝束。四將各有一武官侍從,身著便裝,便裝外加彩繡捍腰,此裝束多見于契丹、女真胡騎,于中原武將常服中較少見,應為當時南宋忠義軍裝束。
相傳此圖為南宋紹熙年間畫院待詔劉松年繪。圖中所繪諸將,比例準確,姿態自然,神情各異,線條勁健流美。侍者的年齡和相貌各異,但均身姿挺健,表情恭謹、機敏,頗有軍士風范,確是南宋人物肖像畫中的佳作。本圖及拖尾有項元汴、項德新父子鈐印十余方,乾隆八璽鈐全,又有嘉慶、宣統印璽。此卷經多書記錄,是一幅流傳有序的畫作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現古代服飾形制的實物,本次展覽還繪制了大量線圖、制作了15尊不同時代的服飾復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現中國古代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充分展示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燦爛成就。
拿展墻上的線圖來說,有西漢深衣展開示意、有唐代女子妝容詳解、有明代《汝水巾譜》的巾帽“流行款”……此外還有不少特意制作的服飾復原人像,直觀地傳遞了古代服飾之美。所以,這個展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簡史。

服飾復原人像

服飾復原人像

服飾復原人像

服飾復原人像

服飾復原人像
進入展廳,首先看到“引言”部分。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先民已開始穿衣佩飾,服飾的觀念也已出現,中華服飾文化由此發端。之后,就是六個部分的超大體量,從先秦到清代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第一單元為“先秦服飾”。商周時期,統治者推崇“禮制”,使服飾的等級區分系統化,后世相繼沿用。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亂,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對服飾有較大影響。這時出現了上下身相互連屬的深衣,并引進胡服。

戰國 組玉佩
國家博物館藏

戰國 著深衣的木俑(一對)
國家博物館藏

戰國 著深衣的木俑(一對)
國家博物館藏

春秋 六棱金帶鉤
國家博物館藏

戰國 嵌金玉龍紋鐵帶鉤
國家博物館藏
第二單元為“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秦漢時期在傳承商周服制的基礎上,確立了一整套服飾制度,成為大一統王朝等級禮法制度的標志。冠制從屬于服制,是身份、品階以至官職的象征。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民族融合的同時也伴隨著服飾的革新。南朝保留下來的衣冠禮儀制度持續影響著北方的各少數民族,而后者服裝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漢族服飾逐漸吸收,中華服飾文化取得了新的發展。

西漢 蟠龍雙龜紋鎏金銅帶頭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西漢 武士俑
國家博物館藏

西漢 武士俑
國家博物館藏

西漢 有孔金帶頭(附穿針)
徐州博物館藏

漢 彩繪木雕女舞俑
國家博物館藏

南北朝 彩繪十字髻女立俑
國家博物館藏

南北朝 彩繪十字髻女立俑
國家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為“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是我國古代服裝發展的重要時期。隋代對漢魏冠冕儀制的恢復,為唐代服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礎。唐代疆域廣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都促使服裝發展空前繁榮。當時的長安等城市居住有大量外國人,服飾上吸收了胡服的部分特點,發展出款式新穎、色彩綺麗、圖案豐富的唐代服飾。

唐 戴鹖冠三彩俑
國家博物館藏

唐 戴進賢冠三彩俑
國家博物館藏

唐 著半臂女侍俑
國家博物館藏
第四單元為“宋遼金西夏元服飾”。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的動亂局面,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俺讨炖韺W”占據了宋代的思想統治地位,影響了宋代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標準,在服飾上表現為一種簡樸、內斂的傾向。與此同時,和兩宋并存的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社會、經濟、文化上皆與中原漢民族之間產生了交融,漢服胡化和胡服漢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飾上最明顯的體現。元代服飾則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漢民族的影響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宋 中興四將圖
國家博物館藏

宋 儀仗俑
國家博物館藏

明 元世祖畫像
國家博物館藏

明 元武宗畫像
國家博物館藏
第五單元為“明代服飾”。明初恢復漢唐傳統,承襲唐宋的幞頭、圓領袍衫、玉帶,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風貌,并制定了明確細致的服裝儀制,以補子、紋樣、佩綬、服色、牙牌等來區分官員品級。由于明代政府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明 隴西恭獻王李貞像
國家博物館藏

清 孝親曹國長公主像
國家博物館藏

明 金絲?髻
無錫博物院藏

明 樓閣人物金簪
國家博物館藏

明 “嘉靖廿六年”金帔墜(一對)
國家博物館藏

明 “嘉靖廿六年”金帔墜(一對)
國家博物館藏
第六單元為“清代服飾”。清朝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廢除漢族傳統冕冠制度。統治者在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均具有明顯的滿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飾上表現尤為明顯。其服飾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騎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將漢民族服飾中所包含的禮制思想,以吉祥紋樣、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

清 康熙御用石青實地紗片金邊單朝衣
國家博物館藏

清 皇朝禮器圖
國家博物館藏

清 皇朝禮器圖
國家博物館藏

清 金魚紋元寶底旗鞋
國家博物館藏

清 天青紗多重鑲滾女衫
國家博物館藏

清 雪青色綢繡仕女花卉闌干裙
國家博物館藏
此次“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位于國博4層北18展廳,為長期專題展覽。
(本文資料來源:國家博物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