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一直以為的慢性咽炎,卻可能是胃病的信號

每日醫學科普
長期咳嗽、干嘔、咽部吞咽困難的朋友要注意了,你一直以為自己是慢性咽炎,卻不知道這可能是胃病的信號!
在杭州工作的張先生是某公司的一個部門負責人,這三年來,反復發作的咳嗽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最讓他焦慮的是,每次在會議上的發言,說不了幾句話就想咳嗽。平時稍微喝點酒,或吃點甜食、酸食,咳嗽就更加嚴重了。
嚴重的時候,就算沒有咳嗽,也總覺得喉嚨有東西堵著,需要不停地清嗓子。
前幾年,張先生還經常去醫院看呼吸內科,止咳藥吃了好多,就是不見好轉。
直到近半年來,他覺得喉部有明顯的異物感,聲音也開始逐漸變得嘶啞,才不得不到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科主任陳志凌醫生在了解病史和癥狀后,經過縝密的檢查分析,竟然發現,導致張先生反復咳嗽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反流性咽喉炎!
也就是說,導致陳先生的咳嗽、有異物感和聲音嘶啞的病根并不在咽喉,而是在于胃!

善于偽裝的“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胃酸等)反流到食管或者食管以上的部位,包括咽部、口腔以及肺部,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癥狀和并發癥。
一般來說,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癥狀是燒心、反酸及反食。
非典型癥狀則有胸痛、吞咽困難、吞咽疼痛、消化不良、上腹痛、惡心、早飽、腹脹、噯氣(打嗝)等。
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胃食管反流,但是,真正了解這個病的人卻并不多。
因為,胃食管反流的表現癥狀多達70多種,其中近30%表現為消化系統以外的癥狀,所以極易被誤診。
尤其是當身體出現下面這些癥狀時,很多人都不知道,病根竟然在胃!
NO.1查不出原因的胸痛
典型的冠心病心絞痛不同,胃食管反流不會產生放射疼痛,只是胸骨后疼痛或沿著食道走行的部位疼痛。

NO.2難治的呼吸道疾病
因為高位反流,胃內容物反流進了咽部,甚至被吸入氣管、支氣管、肺部,往往會先出現一系列的呼吸系統癥狀。
所以很多人會先去呼吸科、耳鼻喉科看病,如果對癥治療,有緩解,就不會再進一步治療了,但是胃酸的傷害還在繼續,所以這些呼吸道癥狀還會反復發作,難以根治。

NO.3難以緩解的口苦
口腔里老有異味、苦味,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或者膽汁反流造成。

NO.4頻繁發作的牙痛
靠后面的磨牙,因為靠近咽后壁,胃食管反流的物質更容易侵蝕這個部位,表現為牙齦腫脹、牙周病、牙齒松動疼痛等。

Attention
可怕的“反流”
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我國正常人群中大約有5%~10%的人都或輕或重地患有胃食管反流的癥狀。
而50歲~70歲是胃食管反流高峰期!
正常情況下,只有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括約肌會打開,其他時候都是關閉狀態,防止胃里的內容物反到食管。但是隨著年齡增大,胃食管括約肌會松弛,關閉不全,就會發生胃食管反流。
而胃酸是一種強酸性物質,PH值只有2左右,腐蝕性很強,一旦這些酸性物質脫離了胃的束縛,它流到哪里,就會侵蝕哪里!
一般來說,胃食管反流病如果不加干預,非但容易造成消化系統的潰瘍、炎癥、腫瘤等疾病,還可能讓人患上肺炎、哮喘、鼻炎、鼻竇炎、齲齒、中耳炎等。
所以,大家千萬要重視。
自測胃食管反流風險
吃完飯坐在沙發上,彎腰抱著腿10秒鐘,10秒鐘后觀察是否有不舒服的情況。
若出現反酸燒心、胸骨后火辣辣的疼痛感、咳嗽,的癥狀表現均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
Attention
改善胃食管反流的小妙招
對于預防和改善胃食管反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NO.1控制體重
體重過大或體重過輕都可能導致反流,大家最好將體重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
NO.2慢點吃飯
有研究顯示,一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有助于減少胃食管反流發生的風險。
NO.3適當忌口
甜度高、油脂含量高、含鹽量高的食物都會加重胃食管反流。
因此,建議大家盡量少吃咖啡、奶油、巧克力等食品,同時也要避免飲用高糖、酸味、濃茶等飲品。
NO.4睡前禁食
有研究顯示,晚餐時間的早晚與當晚食管內pH值相關,晚進餐者當晚食管內pH值比早進餐者低。
因此,睡前2~3小時不能吃任何食品,白天進餐后也不可立即臥床,活動20~30分鐘后方可入睡。
NO.5抬高床頭
胃食管反流經常發生在夜晚睡眠的時候,所以除了積極治療之外,如果胃食管反流發作嚴重,也可通過適當墊高床頭15~20厘米來緩解。
NO.6呼吸訓練
對賁門特別松的人可以做腹式呼吸訓練——吸氣鼓肚子,收腹吐氣。
這個動作能鍛煉膈肌,可以提高賁門的壓力,減少反流的發生。
不過,這個方法需要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
小驗方:甘草梔子茶
針對胃食管反流的情況,日常生活中用甘草梔子花茶就可以進行調理。
做法:生甘草10克、梔子花2枚,開水漬泡5分鐘,代茶飲用,可以續開水,繼續飲用,在沒有鮮花的時候也可以用干花。
當然,治療胃食管反流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抑酸藥、增強胃腸動力藥、粘膜保護劑;
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通過腹腔鏡的微創手術進行治療。
文章來源:養生中國、中醫健康養生官方號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