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觀展指南|云岡大足“下”江南,潮流見證“花樣經”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春假期,各地美術館與博物館以各自的特色和方式來迎接觀眾。從“傳統”到“潮流”,各有特點。
知名石刻勝地最近攜文物先后來到江南,其中,既有蘇州博物館的“海棠獨香——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也有在上海的“大美之頌——云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濟南市博物館則以大漢文物展示先民生活;無錫博物院呈現吳越王后裔的“豪門”生活……
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劉海粟和他的黃山寫生”讓人感受一代藝術大家寫生中的壯志豪情,上海歷博的“老上海飲食文物展”帶人重溫這座城市飲食文化的變遷;而在當代藝術方面,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安迪·沃霍爾展、復星藝術中心的巴西街頭藝術家個展、明珠美術館的“跨界潮流藝術展”等或都值得一去。
上海
“劉海粟和他的黃山寫生”&“劉海粟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寫生紀實文獻展”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21年1月15日—2月28日

為紀念劉海粟誕辰125周年,從“十上黃山”到晚年赴美寫生,展覽以“寫生”為寫生為線索,展出劉海粟《黃山云海奇觀冊頁》、《黃山圖冊頁》及黃山主題繪畫作品超過30件,以及95歲在科羅拉多大峽谷寫生紀實文獻,以此反思百年前的“美術革命”和“新美術運動”,以及給當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帶來的啟示。
我愛藝術勝過生命——劉峴木刻藝術展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專題展廳)
展期:2021年1月23日—3月7日

展覽精選了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藏劉峴藝術作品和相關文物百余件(組),其中包括木刻作品、劉峴用過的木刻刀、魯迅致劉峴信、劉峴刻《<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專輯>序》等,講述劉峴與魯迅的故事,以及劉峴現實題材的藝術創作。
上海味道·美好生活——老上海飲食文物展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22日—3月28日

展覽通過眾多飲食文物,集中展出承載著百余年上海飲食文化發展的各類文物。上海市民一日三餐的變化,表現上海市民飲食習慣、生活的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0上海油畫作品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1年1月14日—2月19日

展覽由包括王劼音、凌啟寧、夏葆元、邱瑞敏在內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藝術家共同參與,探討如何把當代藝術的理念和手段融進學院藝術。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1年1月1日—4月7日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用這場展覽迎接新的一年,向觀眾展現安迪·沃霍爾是如何將消費的、日常的變為藝術的,包括《奶牛》系列,最著名的《瑪麗蓮》系列等,呈現其浮華而激進的波普時代。其中的《奶牛》創作背景是沃霍爾1960年代時認為自己已經才思枯竭,并被畫廊建議創作母性的題材。
沒有足夠的距離——跨界潮流藝術展
地點:明珠美術館
展期:2021年1月30日—5月5日

展覽呈現30余位“新潮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藝術創作脫胎于這個被互聯網、科技、商業不斷重塑的世界,又揉雜著迥然各異的趣味、生活經驗與生命歷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
大美之頌——云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帶來120件云岡臻品文物,以及10位藝術家根據云岡文化再創作,通過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攝影、聲音等作品26件。其中全球單體最大復原石窟首次公開亮相上海。
百載重光——上海建筑遺產保護修繕特展
地點:閔行區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9日—2021年4月20日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歷史建筑就是時間譜上的音符。展覽以歷史建筑構件的展示與剖析的形式,帶領參觀者以一個“文物修復者”的身份,進入百余年前的建筑工地,了解地磚、牌科(斗拱)、壁爐、樓梯欄桿、蝴蝶瓦等。
畫院掇英——上海中國畫院藏女畫師作品展
地點:程十發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7日—2021年3月21日

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占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使觀眾能夠對上海中國畫院歷史中的女性藝術景觀一覽無余。這十二位女畫師分別是: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龐左玉、吳青霞、江圣華、陳佩秋、吳玉梅、徐元清。
云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
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

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云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云間三友”交游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
地點:韓天衡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3月30日

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關中侯印”龜鈕金印等中國歷代璽印與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為首次公開展出。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11月10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展出張樂平的超過400件作品,類型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中華藝術宮收藏的60幅《三毛從軍記》原作是第一次向公眾展出。
一代儒宗——錢大昕紀念展
地點:上海嘉定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展出110件錢大昕生平相關珍品,囊括手札、書畫、碑帖、古籍著作等,除了嘉定博物館本館重要館藏,展覽亦匯聚了上海圖書館重要藏品、部分過云樓舊藏等。該展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書法展,清代學者難得一見的書札和乾嘉學派重要人物墨跡在該展中都有所呈現。
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2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覽是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超過100件設計作品,時間跨度接近1個世紀,開啟自然與超自然的對話,呈現自然與裝飾交織的設計發展歷史。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亦有部分展品來自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展覽共分為6部分,分別為自然與裝飾、碎形圖案、阿拉伯式蔓藤紋、裝飾與數字科技、設計與奇幻、珍奇屋,以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串聯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
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以“會動的房間”為主題,展出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近30年來的超過100件繪畫作品,以及他根據展廳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 “空間繪畫”。
“vanitas|遙遠之跡”
韓子健個展
地點:上海莫干山50號全攝影“一個空間”
展期:2020年12月27日—2021年2月28日

“vanitas|遙遠之跡”韓子健個展開幕同期舉行了由藝術家、批評家和哲學家共同參加的研討會。藝術家介紹展覽名稱中拉丁語“vanitas”,意指“虛空”。“虛空畫”在歐洲繪畫史上是一個專門的畫種,將骷髏與華麗的裝飾物品結合在一起,以此提醒我們對于生命和人生進行思考。作為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該展覽以現代繪畫開創性人物塞尚的困惑為主題,深入地解讀了塞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通過富有場域感的氛圍營造,把觀眾帶進了韓子健關于繪畫與雕塑、時間與生命、感覺與身體的藝術問題中去。如學術主持楊疏清所言:現在在歐洲有一個研究傾向叫“artistic research”,這種研究要求回到感性、感覺、和具體的藝術創作。這次藝術家和理論家的結合希望不是簡單的理論和實踐的分割,而是相互融入,成為一種新的感性的藝術創作。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引進由湖南省博物館策劃,聯合長沙大觀文化共同呈現的“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以60余件明清以來的人物畫及相關展品,為廣大群眾呈上一個以“慎終追遠”“修身齊家”“敬天愛民”等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展覽,迎來吉慶的新歲。
“浩瀚史——尹朝陽”“生長——陳彧君個展”“震蕩的高光——李姝睿個展”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1年1月31日起

尹朝陽、陳彧君、李姝睿在各自的領域分別探索了山水風景、水墨拼貼、光與色彩的無限可能性,是國內中生代、新生代的當代藝術家。此次展覽也是他們對近期創作與思考的階段性展示。
奧斯吉美奧斯個展:來者皆是客
地點: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2月26日

呈現了巴西知名街頭藝術家組合奧斯吉美奧斯的12組藝術作品、約200余件,涵蓋大幅繪畫、藝術裝置和多媒介等作品。組合由孿生兄弟——古斯塔沃和奧塔維奧組一起組成。他們于1974年出生于巴西圣保羅,現生活和工作于巴西圣保羅。該組合的名字“奧斯吉美奧斯(Os Gemeos)”在葡萄牙語中意為“雙胞胎”。
北京
美在耕耘:中國美術館新年展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21年1月9日-3月14日

為慶祝辛丑年春節,中國美術館以“?!钡男蜗鬄楹诵?,展出超過600件館藏及特邀創作的藝術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攝影、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等類型,向參觀者致以新春的祝福,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
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19日—2021年1月30日

展覽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展覽按照時代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素描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并集中展示了每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素描精品,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
故宮“云上”過新年
地點:故宮博物院網站
展期:臘月初八起

為迎接牛年,有著“私人藏畫館”之稱的“故宮名畫記”繪畫鑒賞欄目也將針對《五牛圖》和新春主題畫作進行重點解讀與推薦。

農歷臘月二十三(2月4日)到大年三十(2月11日),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將開啟“宮貓記·過大年”系列活動,依托院藏文物,配合活潑可愛的故宮貓形象,向觀眾朋友介紹從小年到除夕的宮廷過年習俗。正月初一至初七,以故宮建筑、藏品中的紅色為切入點,每天呈現一個不同主題,把建筑歷史、非遺傳承、文創產品等文化資源進行串聯整編。
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4日-2021年2月14日

展覽展出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年至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圖片精品)90套/組。這些展品中包括陶器、木劍、各種飾品等等。因為疫情文物無法來華的原因,展覽調整為以圖片的形式對外開放。
流水高山寫新圖——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
地點:北京畫院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覽由何香凝美術館與北京畫院共同策劃,展出包括何香凝藝術精品,何香凝與北京畫壇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畫壇藝術家精品,共計約65件作品。展示其革命人生、藝術和與北京畫壇的互動。
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
地點:木木美術館798館
展期:2020年12月8日—2021年4月5日

展覽全面回顧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1914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舉辦首展,至1930-1956年間任教于博洛尼亞美術學院版畫系,再到1960年代的晚期創作。呈現藝術家包括油畫、蝕刻版畫和紙上作品在內的逾八十件作品,并在其對形式的沉靜探究、對靜物冥思式的反復描摹以及內省的畫面構圖與東西方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恒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系,探尋其作品的深層內涵。
江蘇
大元處士——吳越王后裔錢裕的故事
地點:無錫博物院
展期:2021年1月28日起

展覽讓觀眾從錢裕所處的時代、他的生活、他生平的點滴來了解這位吳越王的后裔,描摹出一個身處宋元兩代的江南富戶勤逸安樂的尚德之家形象,用更豐富的圖文充實展覽細節,讓思維沉浸代替感官沉浸體驗。
海棠獨香——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1日— 2月28日

“海棠獨香——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通過50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文保成果?!斑@場展覽,既可以說是大足石刻與蘇州的初相遇,(而因為1945年顧頡剛參與考察),也可以說是與蘇州人的再相逢。因為這是一次闊別77年的重逢?!贝笞闶萄芯吭海ù笞闶滩┪镳^)負責人說。
花好年豐——北京畫院藏齊白石藝術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1日— 2月28日

展覽共展出齊白石書畫精品43件/套,分為“春蟲繞卉添春意”“畫出花枝滿紙香”“墨海靈光五色開”三個主題單元,詮釋了一介雕花木匠成為一代藝術巨匠的傳奇人生。
蘇韻·繽紛——青年手工藝者聯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1月23日 - 4月4日

展覽專為2019年第一屆“蘇韻流芳——蘇州青年手工藝展暨大賽”的前三名獲獎者——方清華、茹月峰、陳冠丞量身定制。蘇作鳥籠、玉石雕刻、銅爐鑄造三類工藝精品聯袂在蘇州博物館展出,既展現了青年手工藝人的技藝,體現當代蘇作工藝的時代風貌。
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
地點:吳中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23日—4月22日

此次特展共展出湖北隨州、棗陽等地出土的歷代曾侯青銅器116件,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屏衛周朝,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歷史畫卷。
《三國志》文化展
地點:吳中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在蘇州這片三國故事曾經真實發生過的土地,從考古學的角度,以實物和實證文化跳脫出傳統視角中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展品聚集了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四十多家文物收藏單位選送的近200件文物,展品包含了壁畫、木雕、泥塑、陶器、瓷器、金銀器等多種品類、年代上溯至兩漢時期的出土文物。
地方音景:蘇州的聲音地理
地點:寒山美術館
展期:2021年1月15日-3月21日

整個項目分為工作坊、田野錄音、聲音藝術展三大主要板塊,是寒山美術館探討如何用藝術創作和策展來增進地方感,形成地方認同的探索;同時也是美術館借用聲音藝術鏈接城市人文的一次新式試驗。
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歷代花鳥畫迎春特展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展出宋徽宗《鴝鵒圖》等宋、元、明、清及至近現代花鳥名家作品。包括元代李衎、倪瓚,明代沈周、文徵明、陳淳、徐渭,清代“揚州八怪”近百件精品,勾勒半部中國花鳥畫史,構成南博展覽史上最強大的花鳥畫陣容。
吳地風雅 落筆成畫——明代吳門繪畫藝術展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6月30日

展覽遴選六十余件(套)精品,集中展示院藏明代蘇州畫家及受吳門畫派影響的周邊地區畫家作品,以展示吳門畫派的藝術成就與江南文人的風骨。
以碑破帖 尚古出新——清代碑學書法作品展(上)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6月30日

書法史意義上的“碑學”指重視漢、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書法史觀、審美主張以及主要以碑刻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展覽以清代碑學書法的發展演變為依據,精選數十位碑學書家的精品力作予以展示,客觀呈現清代碑學的發展歷程與藝術成就。
浙江
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
展期:2021年1月15日-3月14日

上山文化是浙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期考古學文化,展覽旨在用考古實物資料介紹上山文化,展出的遺物包括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上山遺址發現了跨湖橋文化的遺存物,豐富了浙江新石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
若榴花屋憶故人——紀念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3月21日

2020年是書法教育家、書法家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展出沙孟海先生家屬捐贈文物之精品159件,囊括字畫、印章、拓片、信札、學習工作筆記等,通過這些物件全面回顧沙孟海先生的求學歷程、卓然成就、友朋交誼和文博點滴,以為紀念。
金石不朽:書寫、復制與文化衍生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12日—6月30日

展覽精選百余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志的實物,講述拓本作為一種承載古代文明的獨特形式,何以深植于中國人的文化與心靈世界,金石因此成為真正的不朽之物。
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
地點:溫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7日—2021年3月27日

展覽展出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通過互為補充的兩場展覽,追溯這位大師“一生兩世三重天”的傳奇,以及與浙江溫州12年的結緣修行之路。
遼寧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日—2021年3月2日

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端稳朔骂檺鹬迳褓x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東晉佚名曹娥誄辭卷》《明仇英赤壁圖卷》《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并詩卷》等國寶級文物均在展覽中展出。
山西
霜滿龕紅——傅山的生平、思想與學術展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9日—2021年3月29日

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清代學者全祖望盛贊其為“大江以北,無出其右”。展覽從生平、文學、思想、史學、醫學等不同維度解讀和展示傅山,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傅山形象。
如銀歲月 美意延年——山西傳統銀飾展
地點:山西青銅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26日—4月20日

展覽精選600余件各時期山西民間銀飾,其中院藏文物500余件,山西地質博物館、晉國古都博物館及私人藏品100余件,共同勾勒出山西這片土地曾上演的生活圖景。
山東
我從漢朝來——文物世界中的漢代濟南
地點:濟南市博物館
展期:2021年2月3日—6月15日

展覽將匯聚濟南地區七所文博單位的300余件漢代文物,還原兩千多年前,大漢王朝時期濟南先民的生活,展示濟南地區的漢代雄風。這也是濟南市漢代精品文物的首次集結亮相。
安徽
家在黃山白岳之間——漸江書畫藝術展
地點:安徽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5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精選清代四僧之漸江書畫珍品及漸江師友、學生等部分佳作,共100件(套),其中漸江作品85件(套),呈現漸江的藝術風貌和師友交往。這是繼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聯合故宮博物院于去年推出的八大山人大展之后,又一聚焦“清初四僧”的特展。展出的《仿倪山水圖》軸、《天都峰圖》軸等均為畫家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湖南
南張北溥——張大千、溥心畬早期書畫特展
地點:長沙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29日—4月18日

展覽分為“大千篇:化古為我法”“心畬篇:遠白末塵埃”“師友篇:與湘為徒矣”三大板塊,展出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藏張大千與溥心畬作品74件,向觀眾揭示張大千、溥心畬早期繪畫風格的發展脈絡。又從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博物館精選何紹基、王闿運、曾熙、齊白石等人書畫作品10件(套),來探討兩位藝術家與湖湘藝術的淵源關系。
煙云盡態 ——湖南省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展
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22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分“晉唐”“兩宋”“元明”三個單元,將館藏《三希堂法帖》法帖中名家135位、法書340件、題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編32卷分類展出。
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
地點:長沙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8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共遴選元明清御用瓷器128件/套,囊括傳世完整器與景德鎮御窯出土器物等,旨在以獨特多變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展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龍紋瓷器風范及龍紋的變遷。2018年在景德鎮出土的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也在展覽中展出,是這件學術價值極高的考古學遺物在湖南省內首次公開展出。
四川
山高水長·物象千年——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與交流
地點:四川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9日-2021年3月20日

展覽展出了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吐魯番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共計7家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展出文物共計294件(套),展現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與絲路魅力。
廣東
源于自然的時尚
地點: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6月6日

展覽由設計互聯、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呈現,通過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紡織與服飾藏品,完成了一場跨越2300年歷史的東西方時尚對話。探究不同文化中的時尚如何從自然汲取靈感,又對自然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志拓本展
地點:深圳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9日—2021年3月7日

展出數十件唐代詩人墓志與相關文物,展品以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為主,部分借展自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等國內十余家文博單位。這些墓志記錄了歷史興衰與人事代謝,呈現唐代詩人的思想取向及生命軌跡。
惠風和暢: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30日—2021年3月30日

展覽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和廣東省博物館聯合舉辦,展出兩家機構收藏中以“春天”為主題的明清時期繪畫作品,分三個部分呈現古人迎春祈福、詠春雅會、賞春騁懷的場景,迎接新春的到來。
滇王與南越王
地點: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展期:2021年1月25日—4月18日

展覽呈現來自滇粵兩地289件(套)珍貴文物。滇國文物以青銅器為大宗,既有氣勢恢宏的大型青銅器,也有制作精巧的小型器物;南越國地處漢帝國最南端,受越秦楚漢文化等多方面影響,又有諸多海外文化因子的輸入。滇王器物和南越國器物的對比呈現,讓觀眾看到漢帝國邊疆的兩道異彩。
福建
草原王朝——遼代文物精品展
地點:福建博物院
展期:2021年1月16日—3月28日

契丹族是公元10至12世紀活躍在中國北方的一支游牧部族,公元916年建立遼王朝,歷時二百余年,內蒙古地區是契丹民族的故鄉,留存有大量城市遺址與精美文物,這些文化遺產真實地再現了契丹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特色鮮明的喪葬制度、兼容并蓄的文化風采。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馬背上的民族”、“ 絢麗多彩的文明”、和“生命的遐想”講訴遼代風采。
臺北
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1年1月1日—4月6日

展覽選取歷代書畫三十余件,包括(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馬遠《松泉雙鳥》、錢選《煙江待渡圖》、元代高克恭《畫春山晴雨》、倪瓚 《修竹圖》、明代戴進《畫山水》等。其中傳唐韓幹 《猿馬》舊題韓幹作,但徽宗題字和“御書”一璽,及理宗“緝熙殿寶”璽皆存疑,或為南宋后人仿作;宋人《番騎出獵圖》與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同名長卷構圖相似。
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9日

新一期展品展示東晉王羲之《奉橘帖》、蘇軾《楚頌帖》(拓本)、趙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書卷《答徐孝穆書》等二十余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
海外
美國
“牛年”文物展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月30日起

為迎接2021辛丑牛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以“牛”為主題的小規模展覽,共展出11件來自中國的歷史文物。重要展品包括一件18世紀大型“童子牧牛”玉雕、一套8世紀的十二生肖陶俑等。
新視角:自然光下的古典油畫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 2022年春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于2018年啟動 “歐洲油畫自然采光計劃”(European Paintings Skylights Project),對多個歐洲油畫展廳進行重新布展和更換展品,呈現自然光線下的古典油畫。本展是該計劃第二階段,展出館藏重要歐洲古典油畫,輔以部分雕塑,嘗試在作品之間構建新的對話。
法國
世界的起源:19世紀的自然發明
地點:奧賽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5月2日

展覽由奧賽博物館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帶領參觀者發現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回溯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六個世紀的藝術史,重溫人類“發現自我”的歷程:從上帝的創造到自然演化的結果,同時喚起參觀者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意識。
馬蒂斯,如一本小說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1日—2021年2月22日

為紀念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匯集馬蒂斯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馬蒂斯展”之后,法國最大規模的馬蒂斯紀念展。展覽聚集其創作的230余件不同媒介的作品,并以文字和圖像的關系作為主要線索,在呈現其繪畫作品的同時,讓人看到文學給他帶來的慰藉與靈感。
意大利
但丁逝世700周年線上展

2021年是意大利詩人,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但丁逝世700周年。去年,意大利文化部便將每年3月25日設立為國家紀念日“Dantedì”以紀念但丁。近日,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推出線上展,呈現近百幅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費德里科·祖卡里于1586年至1588年間為《神曲》創作的插圖。
英國
文藝復興時期的水彩畫
地點: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日—2021年4月18日(暫時閉館)

展覽展出約200件文藝復興時期作品,按照主題分為風景、自然歷史和肖像三類,呈現15至17世紀水彩畫(Watercolour)藝術的發展,探索這一媒介如何幫助人們理解、詮釋和記錄世界。
特納筆下的現代世界
地點: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展示了特納是如何在工業革命時代改變繪畫方式,更好地捕捉這個新的世界的,同時,也展現了他是如何用繪畫參與重大政治議題,如反對奴隸制運動,反對戰爭等。
阿爾泰米西婭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暫時閉館)
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21日

此次展覽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展出阿爾泰米西婭的30幅作品,其中包括重要的《自畫像: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展覽關注阿爾泰米西婭的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在一個又一個展廳里揭開阿爾泰米西婭從羅馬到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倫敦的旅程。
西班牙
地點: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
展期:持續至2021年3月1日

風格派是1917年建立的一個畫家、建筑師和設計師聯盟。荷蘭畫家皮埃特·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發起者之一,也是20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蒙德里安原作是一種“少即是多”的哲學。展覽匯集了蒙德里安和其他藝術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和文檔等,是自1982年以來蒙德里安在西班牙的首次大型展覽。
日本
閃亮螺鈿
地點:根津美術館(東京)
展期:2021年1月9日—2月14日

本次展覽以根津美術館的藏品為核心,展出來自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地的螺鈿作品,包括中國元代「樓閣人物螺鈿盒」、日本鐮倉時代「櫻花螺鈿馬鞍」等,探索不同地區的螺鈿工藝在技藝、風格和應用等方面的區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