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D打印活細胞骨骼結構,原位修復骨骼組織
文/陳根
3D打印技術承載了人們對未來制造模式的想像,是數字時代人類技術積累到一定階段所孕育出來的新技術,尤其是在醫療領域。
組織工程支架中層次結構、化學和功能活性的整合對于模擬天然骨組織非常重要。骨骼是一種高度礦化的組織,在環境條件下,在有骨細胞存在的情況下,通過有機基質中礦物相的連續結晶而形成。盡管近年來在復雜工程組織的生物制造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骨微環境異質性的復制一直是構建仿生骨支架的主要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受骨生物礦化過程的啟發,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陶瓷墨水,這種墨水可以讓外科醫生3D打印出帶有活細胞的骨骼部分,這些活細胞可以用來修復受損的骨組織。
研究人員們利用3D打印機部署了一種由磷酸鈣組成的特殊墨水,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稱為細胞懸浮液中的陶瓷全方位生物打印(COBICS),使他們能夠打印出在水中幾分鐘內硬化的類骨結構。

新南威爾士大學化學學院的伊曼·魯哈尼博士表示,雖然3D打印模擬骨骼結構的想法并不新鮮,但這是第一次在室溫下制造出這種材料,并且沒有受到化學物質的輻射。
這項技術不可謂不獨特,醫護人員可以直接把它擠壓到有細胞的地方,直接進入含有細胞、血管和脂肪的骨骼,并且在該區域打印出一個已經含有活細胞的類似骨骼的結構,以形成一種化學結構類似于骨骼構造塊。
而在生物環境中,這種轉化是快速的、無毒的,只有當墨水暴露在體液中時才開始,這將為外科醫生提供充足的時間。而要知道,這項發明之前,如果需要骨質材料來修復特定患者的骨組織,醫務人員必須進入實驗室使用高溫爐和有毒化學品制造結構,并且在實驗室里制作出材料后,再拿到臨床上,必須進行大量清洗,然后在其中加入活細胞。
新的技術則是在有活細胞的地方直接擠出材料,就像患者骨骼中的空腔,該結構可以在該區域中直接打印出已經含有活細胞的材料。當墨水與含有活細胞的膠原物質結合時,就可以原位制造骨樣組織,這將適用于骨組織工程應用、疾病建模、藥物篩選以及骨和骨軟骨缺損的原位重建。
或許,3D打印機成為手術室標配的那一天已經不再遙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