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漢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漢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夫婦宴飲圖》 東漢。左側夫妻前方擺放食案,右側侍女正在從樽中酌酒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三十個裝有食物的竹笱中,就發現了稻、黍、豆類、冬葵、姜、藕、牛肉、羊肉、魚類等各式食物,品類之豐富直教人浮想“舌尖上的漢代”。與豐富的食物品種相匹配的更有花樣繁多的烹調方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飧飯》中提及漢代人的主食做法有“作面飯法”“作粟飧法”“胡飯法”等,我們今天熟悉的烤、煎、炸、腌等烹調方法在漢代也已普及,鹽、醬、醋等調料更是極為豐富,甚至胡椒、豆豉這類異域產品也被用于調味佳肴。

鎏金錯銀銅樽 漢代 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些生活富足的漢代貴族不僅口味挑剔,對飲食器具也有獨特的要求。飲食器包括炊具、食器和酒器,依照質地則可分為陶器、金屬器和漆器,陶器多為平民所用,金屬器和漆器則主要供給貴族富豪,這些器具往往器型精致,表面刻畫精細的紋飾,有的食器底部甚至還像今天的保鮮盒一樣標注了容量,還有形制、功能類似今天的小火鍋的特殊器皿,來滿足多樣的烹調方式。

文會圖(局部) 宋 趙佶
進餐的時候漢人需席地而坐,這是當時高足家具尚未傳入中原的原因,所以還要使用短足或無足的食案放置杯、盤、箸等器具,這樣一人一案的飲食形式在漢代的實物圖像和文獻中多有體現。歡宴當然離不開美酒助興,《漢書》中有關上層階級置酒高會的記錄頻見,飲樽就是當時最主要的酒器。飲宴時將酒倒入樽中,再用勺酌入耳杯奉客。

耳杯除了用于飲酒也可作食器,馬王堆出土的漆耳杯中就有“君幸酒”和“君幸食”的字樣,內壁繪舒展流暢的卷云紋,色澤仍然光亮如新。這種精巧的器具制作極其費工耗時,也十分昂貴,因此成為漢朝貴族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