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想維持穩定的關系,“海王海女”們究竟是怎么想的?
原創 塔門 塔門 收錄于話題#新態度主義3個

那些同時有多段關系的人,經常被調侃為廣撒網的“海王/海女”,這種關系也被稱為“養魚”關系。
“海王”、“海女”等于放蕩嗎?
日本劇作家黃理子在劇本《多重戀愛游戲》 中試圖為這些人辯護,“為什么當一個母親,有好幾個孩子,大家可以想像母親都能愛這些孩子們,卻不能想像,當一個女人或是男人,同時喜歡好幾個人?”
當越來越多人認同“結婚不是必選項”“不結婚也可以”,傳統婚姻這種一對一穩定契約關系不再是絕對答案,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愛情一定是排他的嗎?”“進入一段關系一定得犧牲自己的主體性嗎?”“為什么人人都不喜歡被出軌,但它卻頻繁發生?”“戀愛關系到底如何區別于婚姻?”
但這些疑惑只是一個起點,在處理關系上,是否完全坦誠、如何照顧自己和伴侶的需求和情緒、如何處理自己的占有欲、平衡自由和忠誠,甚至在一些雞零狗碎的瑣事上,你可以說非主流的伴侶關系和所有愛情有區別,但又沒有太大區別。
我們邀請了三位“海王”、“海女”,聊了聊他們的生活和態度。

就像有人喜歡蘋果,有人喜歡梨。喜歡蘋果的人和喜歡梨的人是可以共存的。但是我不明白,喜歡忠誠和忠貞的人,為什么就要驅趕、辱罵那些不喜歡忠貞的人。
我現在長期都處于非一對一關系里,從兩周到一年半,長長短短可能有過十來個對象,同時最多是三段。這些人大多是交友軟件上認識的,因為我長得不錯,也有走在路上被搭訕然后認識的。
挑選對象方面,我覺得人和人相處,不是基于她達到什么標準,而是基于底線低到什么程度,沒有不能忍受的地方,就會愿意接觸。但不會特地考慮性。在我看來,人和人發生關聯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但有性的因素驅動,就很容易讓人連接,這點會吸引我。
從大四第一次戀愛以來,我也有過三段正兒八經的戀情,有兩段分別維持了兩年和四年多。
但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太適合一對一的關系,因為我非常容易把自己陷進去,會不斷留意對方動態,滿腦子全是對方,情緒波動非常大,也給對方造成很大負擔。
后來把精力分散到好幾個人身上,反而輕松了很多,大家有各自生活,有時間就一起,沒時間就道個歉,之后再約。當然也出現過前后趕場的情況,非?;艁y。但是比起一個人呆著無所事事,能折騰總是好的。
之后就一直都處在多邊關系中。我知道自己不適合一對一的穩定關系。倒不是因為性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而是在關系上我會更自由。
相比一對一的戀愛,現在的多人關系處理起來更簡單了。因為這不涉及非常深入的家庭、責任、綁定人生那樣的事,關系差不多會停在愛戀初期。

當然,對我來說,承諾同樣是重要的,但絕大多數人做出的承諾自己根本做不到。承諾這周末一起去吃火鍋,這樣的承諾才是良性的。
交往時不會把這層關系說破,但她們或多或少知道我是有別的對象的(雖然不是都知道)。也不是為了隱瞞,而是人和人之間有所保留會讓關系變得更有意思。
但想必對方有其他對象這件事,彼此還是會介意,但是不會說出來,也不會去追究。一來,那畢竟是對方的人生。二來,嫉妒這東西很大一部分是人性,沒必要去挑戰人性,給自己和對方增加不痛快。
事實上,我覺得愛情完全就是建立在不安全感之上的。沒超過承受范圍的不安全感,會讓關系變得更有意思。比如有個女孩子,非常好看,但是性格乖戾,想要有穩定的一對一愛情,還很渴望結婚,但她非常喜歡泡吧,跟各種陌生人搭訕,說很曖昧的話,也會拍很多性感的自拍。我會認為她是個很危險也很迷人的女孩。
剛認識的時候她在日本留學,線上聊了半年多,互相寄手寫信、寄書、寫情書、發自慰語音。她曾經被性侵過,心理上受了很大傷害,抑郁,有個羈絆很深的前任,我當時有個固定伴侶,她也知道。中途我們的關系從她對我非常癡迷,到我對她非常癡迷,再到她對我癡迷,再是我對她……總之關系的天平一直是不平等的,陷得非常深,當時已經下決心跟女友分手,只和她在一起。后來她坐飛機來找我,開了非常高級的酒店,做了非常多準備,記得她還在胸上噴了香水,帶了質感很好的制服。但是當晚女友情緒崩潰,一度想自殺。后來拋下那個女孩回去安撫女友,分開的時候非常慘烈,很對不起人家。
一些朋友知道我有多個對象。大家都不會大驚小怪,有些比較傳統的朋友會羨慕這種多邊關系,有些理解但是自己不會那樣做。
我的觀察是,非常非常多的人,是能接受多邊戀愛的,只是也沒多想、沒多嘗試、就照著傳統來行動,還照著傳統來指責別人。美國一個調查顯示,真正有利他主義本能的人只有4%,其他都是利己的。也就是說,這個社會很大概率上都是不忠誠的。復旦大學的梁永安認為1/3的人是不適合結婚的,結了婚也是害人害己。
在我看來,開放式關系代表了個人對關系的自由支配。說真的,有時候,兩個人彼此都知道理解也支持這種關系,但是因為輿論環境那樣,沒法打開了聊。真希望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社會能更包容一點。

我之前算過命,說我星盤上有很多感情關系是重疊的,很容易離婚。
當然這聽上去很不科學。但婚前三天,我就和一個女生發生了關系。
我對情感的需求可能是100分,能夠得到滿足的話,我不會去找別人。比如我跟前男友的戀愛狀態能達到100分,甚至更多,但現在這個老公可能只拿到70分。我的情感需求很旺盛,從初中開始我就沒有斷過男友,知道自己一定要有那30分才行,所以才會有后面這些事兒。

我會區分每個人能滿足我的需求,比方說我老公能滿足我物質上的需求和社會對我的要求。在他面前,我還可以沒有負擔,做個小孩,所以他會覺得我是一個很“沙雕”的人。但是面對自己內心,我還想要一個比較甜、會哄我的渣男。這時候我可能就更像個女生,比較強調性方面的吸引力(雖然倒不一定要發生性關系)。
在認識我老公之前,我也是個老實人。之前的關系里我都是比較專一的,但是發現有點吃虧。在我老公前一任受到比較深的傷害,我跟那個男生交往了接近五年,最后他劈了腿。大概隔了兩天我就找了別人。但在那之后我就會對別人有一點保留。
后來認識了我的老公,就比較早地結婚了,可能從小當慣了好學生,會比較在意社會的眼光,覺得到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我老公是一個很合適的結婚對象,他跟我比較門當戶對,性格非常穩定,我很需要這樣一個人來震住我,而且他長得很帥,對我很大方,也很寵我。
但他完全不懂浪漫,有點悶悶的。我以前的男友聽說我不開心了,會開一小時車找我,我老公就會很客觀地分析交通狀況,非常不解風情。
再比如我跟我老公平時不住在一起,是周末夫妻,但我老公是一個無敵的宅男,跟他相處一天我都會瘋。他早上醒了就看電視劇、打手機游戲,那畫面都是靜止的,有時候還把自己打睡著了,我就無法忍受。
另外他可能也有年紀大的通病,性生活需求不是那么強烈,我們會有些不同步。
當然,他的性格穩定跟理性是分不開的,畢竟我也不能要求太多,我不能要一個人很浪漫,又很理性,同時又很專情,對不對?
所以要的東西太多,只能從不同人身上找。
后來偶然嘗試同時維持多段關系,發現這樣反而會增進這段感情。他沒時間的時候,我可以找另一個人來陪我,我老公也不覺得我作,變成一個穩定的局面。
當時我跟我老公還在曖昧的時候,同時跟三個男生都有上床,非常疲憊。我在和A吃飯的時候,B會來查我的崗,或者我跟B正在看電影,C可能會突然打電話給我。
有一次我去洗澡,我老公突然說要借我手機掃一下,我當時汗毛都豎起來了。你特意把一些人設置成“消息免打擾”,也很奇怪是吧?還有一次我們在用我的微信傳照片,突然有一個男生發了條信息,“今天忙嗎?”可能我心里有鬼,我覺得這句話還挺曖昧,嚇得不輕。
像婚前和我發生關系的那個女生也有對象,如果在她開車的時候打電話給她,她整個車都會響起來,不得不接,所以我們設置了一個暗語,“天黑了”,就是她女朋友來了,“天亮了”就能講話了。她瞞著她女朋友飛來看我的時候,還提前一天拍了好多在家的照片,分成三天發給她女友。

除了累,每段關系不會超過三個月,甚至不超過三次,因為很容易會無聊。況且說實在的,女生完全是一個賣方市場,只要女生點頭,沒有哪個男的會不同意。但我會希望大家體面一點,雙方得有感情,而不只是解決生理需求,讓我覺得非常不尊重人。我也認識長得很帥、有八塊腹肌、會甜言蜜語的男生,但認識久了他就開始開鐘點房,我就把他刪了。
在我的概念里,我自己最大。我覺得我會有一點點男性思維。傳統上女性以家庭為中心,但男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可以讓老婆去做家務,自己打游戲就行了。現在我就是打游戲的那個人,還蠻爽的。
比如剛結婚,我老公打牌打到十一點,我就很生氣。后來我去蹦迪,蹦到快天亮才回家,發現我老公等了我一晚上,也沒有生氣,就說睡不著,我覺得這個老公找得好。
我是大的路徑按部就班,但細化到每天還是要及時行樂,不像爸媽那一代奉獻一生。
我媽是特別典型的中國女性,做了一輩子家務,我爸的內褲她洗了一輩子。我爸比她小幾歲,就當了一輩子的弟弟,甚至兒子,從來不做家務也不管我,一直出去玩。小學三年級,我還跟我媽一起去捉奸過。我記得我媽給了我一包零食讓我在外面等,那個女的走了之后,我媽還在哭。我就意識到,一個人在家庭中百分百奉獻了自己,無比忠誠,別人也不一定對她滿意,所以決定,不要全心全意把自己奉獻給家庭。
所以我覺得有時候,女生可以學一下有些男人?,F在我會選擇老公,再plus一個人,是一個“1+1”的模式。除非是被捉奸在床了,其他的我覺得都可以用死不承認來解決。
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我只能說,忠誠是一種很好的品質,可惜我沒有。
我覺得其實很多人的婚姻都是亂七八糟的。我一直相信“不知道,就是沒有”,所以我也不能接受老公劈腿,至少大家表面上要和和氣氣?,F在我老公不知道,我外面的那些人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大家就開開心心,各取所需,所以不會有什么愧疚。
像我到現在也不確定我老公非常愛我,非我不可。他也只是覺得我比較年輕,適合結婚。我之前問過他喜歡我什么,他說喜歡你年輕漂亮。他說得也沒錯,但是聽了會很傷心,對吧?
不過,我跟我老公之外的人都不會確定關系。因為大家不關心你的性格,就只關心那些標簽,以前我還會告訴他們真名,現在就不會了。不知道再過10年會怎么樣?有可能跟《黑鏡》里一樣,見面先看花唄,再看芝麻信用分。
所以說我跟我老公曖昧了幾個月才確定關系,其實還蠻神奇的,牽手的時候,心里會有那種小電流。那種慢慢地,從過馬路他扶你一下肩膀,到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接吻,第一次發生關系,就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覺得還是挺奇妙的。

認識的人評價我,“我每分每秒陷入愛河,隨時隨地準備跑路?!?/p>
他們還說,我以后要是碰到一個收了我的人,那我就會遭到報應,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五講四美。我還挺好奇這樣的奇珍異獸會是什么樣子。
我和我的魚們都是日常線下認識的,我很容易一眼迷上別人,我又比較擅長聊天,會讓別人也對我有好感。我偏愛有一些有才華閃光點的,很敏感且精神上有點小缺陷的女孩子,陰郁掛的、躁郁的、嚴重分離焦慮的、0共情能力的,諸如此類。說句中二的話,我很容易被黑暗特質吸引。
每段關系時長不太固定,最短一兩周,最長不會超過半年。人數最多的時候有4個,但是完全搞不定。我覺得3個會比較完美,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哈哈哈。
其實我覺得3個比2個要好控制。兩個總覺得像是劈腿,但我覺得多邊關系和劈腿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是沒有一個“正室”存在而你去偷吃這樣的關系的。而且兩者中一定會有一個更喜歡一些,一個相比較就會弱一些。3個人的話就像你一直在玩拋接小球的魔術表演,是輪番來的,每個都受力均勻。
我的情感訴求也分成三個部分:需要有一個人能忍受我是個調皮小孩,關注我寵溺我回應我;需要有一個人滿足我當個姐姐當個媽的圣母需求,依賴我信任我;需要有一個人能和我形成反照,能夠在想法智識層面達成時時的溝通,相互促進。物化一下的話,我需要一個母親,一個女兒和一個家庭教師。
但人是多面的,哪天我能找到一個同時兼顧3個角色的人,就是一個對的另一半了(2.5個也行)。

不過,在之前經受過一些情感打擊后,我已經很平順接受自己的命運,就是,我沒辦法完全得到我愛的人的全部的愛,就算得到了也擁有不起,我會自己破壞掉。所以我摸索出的方法就是,我依然還是要愛,要花很多精力去搞感情,但把我訴求的那些感情切分成強度小、數量高的小虐戀,而不是原子彈大虐戀,這樣就會比較舒適。
而且我會在一開始就和對方說明,我暫時沒有和你談戀愛當你女朋友的打算,如果你想要和我瞎搞玩玩的話是可以的,我們雙方不要去干涉對方其他的親密關系,彼此坦誠一些,做有肉體關系的親密朋友。
基本來說,多邊關系是可以兼顧的。我覺得,所有的關系都是建立在共識上的。和你一起進入關系的人與你達成了性關系上的共識,這個共識不一定建立在“你不能…”上面,可能是建立在“我可以…就行”。
能夠說到做到,會省掉很多麻煩。所以許自己能做到的承諾就好,比如我喜歡你,今天我會來見你,明天我會和你去看電影,跨年我們要一起過。
但我最近會遇到一些棘手情況,讓我懷疑坦誠的必要性。好像人性的確會在情感被喚起后催生獨占的沖動,或者我喜歡的人們,因為精神狀態本來就不是非常正常,所以她們表達不滿、吃醋、存在感的方式會很擰巴,有時候甚至是要死要活。
這讓我開始反思,有時候人過度誠實,可能并不是因為真的那么理直氣壯,而是因為自己的精神力比較薄弱,無法去承擔隱瞞連帶的壓力,也沒能力去維持欺瞞。
我最害怕的是陷入兩難的狀態。有一次兩個互相最不對付但是彼此知道存在的人云連線了,當時我正在一個人家里和她上床,另一個人站在我家樓下瘋狂打電話要求我回去,她們雙方好像都在等著我決定,那次對我來說是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最大的一次。但最后我直接去機場買了班飛機跑了。
即使是這樣,這個局面對我來說依然比糾結在兩個人的戀愛關系里簡單。雖然人一多會有調度的問題,但是從縱深來說,我是一個情感反應強度非常大的人,這樣會減弱我的強度,讓我的情緒更加可控。
另外,情感齒輪之間的運轉是有益工作的,我需要源源不斷的刺激讓腦子保持活力和可以創作的狀態,人的大腦其實是需要喂養情緒然后產出靈感的。至少我的大腦是這樣。
有個挺有意思的體感,我的同性戀身份反而讓我獲得了一些道德豁免權,可能社會對我們整體的道德期許比較低,道德譴責的天雷首先會劈向那些更靠近統治期望的單元結構。
以及,大家總說我們是時間管理大師,我反而想指責大家懶惰。因為只要愿意你肯定也可以做得到,你的本心里也并不是不愿意這樣,說大師本質上難道不是帶了點崇拜羨慕酸在里面嗎?這和說你班上的學霸可以一周刷完一本“五三”,你一個學期都翻不到第三頁不是一個性質嗎?

我不關心別人對我的道德批判,反而這可能是件好事,畢竟罪惡感和快感是捆綁的。另外我還挺反感“忠”這個字的,人性里沒有這東西吧,不然為什么偶爾有一個忠的,就要拿出來傳頌謳歌那么久。我不喜歡把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強行宣揚它推崇它。
但是我并不覺得自己站在它的對立面,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深情很癡情的人,愛情是我生命里不能缺少的東西。雖然現在降低強度之后,不說愛情,說搞感情了,可我知道自己是能夠達到那種強度的。
我也不反對一對一的戀愛關系,但我覺得,能達到或者保持那樣的關系,是很稀缺的小概率事件:你和你的伴侶都得非常豐沛,你們的關系被建構得非常豐滿,或者你們倆都非常干癟,你們的關系空無一物到無可指摘——這兩種都挺絕妙的。
我認同的說法是,不同的對于親密關系的處理方式和相處模式,的確是在個體意識醒來、伴隨覺察他者而出現的。
也不是很想用解放這個詞,從一個什么里面解放出來,其實是落進另外一個陷阱和循環的過程。但是我很樂意被感情或者親密關系這個網束縛,甚至說勒死、勒得半死不死。這就是肉搏的樂趣。

愛情說到底還是關系里當事人的事,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承擔什么樣的后果。以上三位,都是在某種程度上對自己有更多探索和了解的人,在一對一的戀愛關系之外,TA們作出了另一種選擇。TA們中有帶著困惑的坦誠相待,有基于意趣的隱瞞,也有出于私心的欺騙,我們無意評判哪種方式才是所謂“好的”和“對的”,只希望TA們的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參考,不論你的愛情是什么形態,都祝福你能經歷愛。
作 者 | 鐘宛彤、郭雅瓊、張 峰
編 輯 | 王朝靖
插 畫 | ins @jcgotting

談談
你覺得自己適合一對一的關系嗎?
你怎么看“海王和海女”?
原標題:《不想維持穩定的關系,「海王海女」們究竟是怎么想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