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談戀愛必需的“香水”,卻給它招來殺身之禍

當我剪斷那一段鐵絲線時,與我同行的當地向導面色凝重。
他誠懇又著急,一再叮囑我下山后不要告訴任何人我做了什么,否則他在村子里“不好做”,我的后續調查也“搞不定”。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被我從樹上扯下來的是一段幾十米長的細鐵絲,盡頭連著電瓶和逆變器。白天,這個架設在腳踝高度的鐵絲裝置看起來毫不起眼,然而在晚上被接通后,就會變成數十米長的死亡陷阱——任何動物不經意碰到它,都可能觸發瞬間上萬伏的高壓電,大動物被擊昏,小動物則可能直接死亡。

潛藏危險的電子圍欄。圖片:takami torao / Wikipedia
我把鐵絲剪斷裝進包里,繼續沿路查看,發現鐵絲高壓線旁邊是一條野生動物走出的獸徑。獸徑旁的倒木上散落著一些波浪形的堅硬毛發,陰坡樹下還有幾堆一頭尖一頭圓、形似米粒的有蹄類動物糞便——這些都是典型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糞便和毛發的識別特征。

鹿科動物的糞便。圖片:Ejdzej / Wikimedia
我明白,這段高壓線是為了林麝而設置的,其他動物跟著一起遭殃。在過去幾年的野外工作中,這就是我所目睹的林麝的命運。

長著獠牙的食草動物
可能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熟悉麝香的味道,然而少有人了解林麝的模樣。事實上,“麝”(musk deer)是麝香最初、最主要的來源,包括林麝、原麝、馬麝等7種麝科動物(Moschus)。它們是鹿類動物(鹿上科Cervoidea)中比較原始的類群,體型小、喜獨居、同性相斥、領域性強;相比鹿上科的其他動物,它們的雙胞胎率都很高,而且幼崽長得很快。
在幾種麝科動物中,林麝是棲息地類型最為多樣、跨海拔范圍最廣、適應性最強的一種。

沒有角、雄性長著獠牙、頸部和胸前有花紋,這些是林麝圖片最明顯的特征。圖片:Marc Faucher / iNaturalist
和人們通常熟知的“鹿”不太一樣的是,麝科動物雌雄都沒有角。與此同時雄麝卻長著兩顆長長的像吸血鬼一般的獠牙,用來在繁殖季互相打斗。

夜間活動長著獠牙的奇怪動物,除了吸血鬼(霧),還可能是林麝。然而如今人們在野外觀察到林麝的機會(包括紅外相機)少之又少。圖片:Daderot / Wikipedia
《羊上樹》是傳統相聲段子,講的是羊能夠爬到樹上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人們聽后大多一笑了之??峙孪嗦曀嚾藗儧]有想到,林麝具有的上樹超能力,要遠遠超過老段子里的設定。
超過2米高、成年人伸手才能夠到的樹枝,成年林麝不用助跑就能一躍而上。登上枝條后,它們利用主蹄和側蹄嵌著細樹枝,可以在三四層樓高的樹上隨意攀爬,采食新鮮嫩葉。除了一般性的食物,林麝還非常喜歡懸掛在樹頂和側枝枝梢的松蘿,也算是口味獨特。

擅長跳躍的林麝可以一躍而上樹梢。圖片:劉嘉輝等 / 獸類學報(2020)
剛剛出生的小林麝身上散布著花斑,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個時候無論捕食者如何靠近,哪怕就站在幼仔面前,甚至觸碰它的耳朵,小林麝都會以不變應萬變,像石頭一樣一動不動。這背后的原因大概是此時的小林麝行動遲緩,逃跑往往無濟于事,倒不如假裝石頭來的穩妥。

“我是石頭”。圖片:上??茖W技術出版社 / iNaturalist
在小麝能夠順利奔跑之前,林麝媽媽的行為會變得異常勇猛。若有其他林麝入侵,母林麝便會迅速沖上去發出“康且—康且”的恐嚇聲,并且擺出戰斗姿態,直到對方退去才肯罷休。
當有天敵或其他大型動物出現時,哪怕是人類,母林麝都會刻意發出各種響聲,并且伴隨著原地跳躍、四肢同時跺地等各種奇怪的舉止,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瞅啥呢,來瞅我!”圖片:中國物種信息系統 / iNaturalist

并不孤獨的獨居生活
在自然演化過程中,林麝習慣于獨自生活,看起來是一種孤獨的動物,然而實際上它們和外界的聯系從未中斷。麝香腺還有其他各種腺體分泌的復雜氣味,讓看似空曠的森林之中,到處都是林麝的信息網絡。
林麝的糞便和尿液中含有外激素, 而且無論雌雄都習慣到固定場所排便。因此在遠離人類打擾的高山森林中,有時可以看到新糞蓋著陳糞的“林麝廁所”,散落面積可以超過1平方米。

鹿科動物的一大堆糞便。圖片:ALPINE NATURE CENTER
除此以外,林麝的后腿上有腓(féi)腺,只要臥下來腿一貼著地面,就可以隨時隨地涂抹氣味。雄林麝還具有發達的尾腺,可以往樹干上分泌帶著強烈膻腥味的分泌物。
麝香的氣味更是濃烈,它是除獠牙外,另一個只有雄麝才具有的特點。分泌麝香的麝香腺囊位于雄麝腹部靠近肚臍的地方,是個球形凸起。麝香腺平時就能散發異常的香氣,每年春夏之交時更是會加劇分泌,產生大量氣味濃郁的紅褐色膏狀物質。

麝香腺就是位于雄麝腹部靠近肚臍的球形器官。圖片:烏拉跨氪 / Wikipedia
麝香的味道起到了標記作用,能確保林麝自己在一年大部分時間不被同類,特別是同性打擾,雄林麝也會用這味道來完成求偶期的熱烈追逐。然而也正是這味道,給林麝惹上了滿身的麻煩。

麝,去了哪里
曾經,捕獵麝類是合法的。在20世紀50~60年代,麝是中國山林中數量最多的食草動物之一。
然而因為殺麝取香,每年有約30萬只麝在野外被捕獵;到了1980年,這個數字又翻了幾倍。折算下來,建國后30多年中,先后有數千萬只麝因為麝香而被捕殺。然后仿佛突然間,人們發現,麝不見了。

傳統獲取麝香的方式是殺麝取香,摘下麝香囊,干燥后打開,里面黑色的就是麝香。圖片:Farrukh / Flickr
我也無法確定今天究竟還有多少林麝,但在我工作過的任何一個保護區,林麝比熊貓、羚牛、金絲猴,甚至大部分我們耳熟能詳的保護動物都要少。
在2015年結束的一個研究項目中,我和我的同事們在秦嶺、岷山、邛崍(qióng lái)山等區域布設了數千臺紅外相機。研究期間,羚牛的記錄數超過2500個相機工作日,斑羚和毛冠鹿超過800個,大熊貓超過了300個,行蹤隱秘同樣飽受盜獵威脅的黑熊有100個,而昔日遍布森林的林麝,只有區區26個。

林麝的分布范圍和保護等級。圖片: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在幾百萬年的演化歷史中,林麝保護著自己的家域,用充滿信息的氣味彼此溝通,勇猛保護著自己的幼仔,成功適應了中國南方海拔1000米到3200米的各種森林草地,成為了最成功的小型有蹄類動物之一。但是當麝香成為昂貴的香水和藥材原料之后,林麝在叢林中,再也無處藏身。
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給林麝評定的保護狀況等級為瀕危(EN)。

養殖可以拯救林麝嗎
今天,林麝的養殖產業越來越成功,人們希望可以由此減少對野生林麝的捕獵。這真的可以實現么?
通常,一種基于養殖的動物制品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才可以幫助野生種群遠離盜獵:
1.養殖產品被廣泛認可與野生產品有同樣的作用和功效;
2.養殖產品的出現不會擴大市場需求;
3.養殖產品性價比更高;
4.養殖個體不需要從野外補充;
5.市售產品可以追溯來源,野生動物制品無法流入。
除了第三條,其他幾條目前都難以實現,這也是為什么目前“合法”的市場中充斥著野生林麝制品。我們前方的道路,可能仍然很遠、很遠。

習慣獨居的林麝被圈養后只能忍受共享狹小的空間。圖片:馮達勇等 / 農業與技術(2020)
回到故事的開始。到達村莊后,我們的確沒有提起在山上拆電網的事。不過我們邀請了當地老鄉參與我們后續的野生動物調查,和我們一起布設紅外相機。而那片小山也奇跡般地再也沒有出現高壓線和鋼絲鎖套。
我知道前方的道路很遠,但至少,得有個開始。

原標題:《談戀愛必需的“香水”,卻給它招來殺身之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