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個詞,從淺到深讀懂愛
如果我們想知道鳥的樣子,抬頭看看,哪怕是“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钡珢劬蜎]有那么幸運了,人們常說看到某個場景,終于相信了愛情,但其實根本沒有人能像看見鳥那樣看見“愛”。
無論是布谷鳥還是啄木鳥,最終都會被人抽象為一個概念“鳥”。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從客觀世界的對應物抽象出來的。諸如忠義、自由,都只不過是人的構建產物,或者說在現實中有著一些現象的對應,而沒有一個具體實物的對應。
這有時候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比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樣的行為是自由的,或者自由有沒有程度的區分,即一種自由比另一種自由更自由,這些問題無法像我們對應鳥這個概念的疑問時,只要去觀察現實世界中的“鳥”就可以解決的。
對于愛,同樣是。什么是愛?有沒有一種愛比另一種愛更算愛?這些問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人,也激蕩出無數的關于愛的傳說、故事和藝術作品。

有一首歌曾經這樣唱著:“愛是love,愛是amour,愛是rak,愛是愛心,愛是love,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雖然看似在解釋,或是在尋找愛的真諦,但實際上,不過依舊是在一個較高的抽象層面,用一個概念解釋另一個概念,陷入到抽象的循環指涉當中。
理解一個概念,最好的辦法是不斷地降低它的抽象級別,從抽象走向現象,這樣才會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一些可以參考的依靠,才能說明這個概念并不是完全虛構的。
為了證明愛不是白白忙活一場,不是人類自以為是的理性所虛擬出來的情感,單是在“愛”這個字上打轉是無法獲得新的認知的。在將抽象概念現象化的過程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看那些概念的形容詞,對于愛來說,那些關于愛的形容詞,泄露了愛在這個世界上所留下的痕跡。
親愛的:愛,是一種關系
提到愛,最常見的就是“親愛的”這個稱呼了。要理解這個親愛的,似乎也只能從親著手。
“親”字始見于西周的金文中。左邊是“辛”,是聲符;右邊是“見”字,是形符,表示用眼睛看,也可理解為常常見到。“親”本意指感情深厚,關系很近。清代徐灝《說文段注箋》:“親從見,則其義起于相見,蓋見而親愛也。親愛者莫如父子、兄弟、夫婦,故謂之六親。引申為凡切近之稱?!?/p>
由此可見,親愛,指的是一種關系,一種常常見到,感情深厚的關系。但更多的信息,并不能從這個形容中獲得,但至少我們從這里得到了愛的一個骨架。
寶貝:愛,是不想失去
如果更親昵一些對愛的人的稱呼,可以是寶貝。這個詞如果不仔細地去思考,其深層的本意已經被現代化的意義所磨平了。
“貝”在金銀之前,曾經在某個階段是人類社會財富的象征,也就是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東西。寶,無論是作為形容詞的寶貴,還是作為名詞的財寶,也都是在貝的基礎上增加一種珍惜的特質。本質上,寶貝就是人對于物質世界重要且珍惜的東西的稱呼。
如果“親愛的”劃定了愛是一種關系,那么“寶貝”則給這個關系一種外部的屬性,也就是像人們依賴物質、依賴財富一樣的不想失去的關系。

心肝:愛,是不可或缺
跟“寶貝”連在一起的,還有一個詞,那就是“心肝寶貝”,或者略顯油膩的稱呼“心肝”。至于心肝是什么意思,就不用過多解釋了,相對于寶貝,心肝的程度變得更加重要。
寶貝還是一種不想失去的東西,而心肝則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在這個層面,愛已經從外化的一種物質形容,轉變為一種內化的身體形容。人沒有任意一種器官都是很艱難生存的,但在這些器官里,沒有了心和肝,則是完全無法生存的。
所以一旦內化到身體內,愛似乎變成了一種人生存的必需品,是伴隨著生命而來的,為生命提供必不可少的養料的。這似乎是愛的最高境界了。
甜心:愛,是甘之若飴
但無論愛是一種關系,還是給這個關系加以形容,證明這個東西有多么重要,本身并不能說明愛到底是怎樣的。而還有一組形容詞,卻從愛對于人的功效方面,給出了解答。那就是“甜心、蜜月”等。
從意義層面解讀的話,甜心本身也是一種內化的形容方式。但它并不是強調愛的重要性,而是突出了愛所帶來的一種感覺。人的感覺是最難形容的,但在食物面前往往會表現得驚人一致。特別是對于那些提供最基本生存保障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的面前,無論什么時代、什么地方的人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喜愛。
與其說甜是一種味覺,倒不如說是味覺對重要營養元素的一種傾向,以及在這個傾向之下所表現出來的對自我情緒上的犒賞——人的情感會對那些對自身有益的行為產生好的獎勵,以保證人會不斷去追求這種行為。
所以,愛是一種像糖一樣,能夠刺激人體內化學元素的分泌,獲得快感并使人樂于維持這種狀態甚至追求更多。

“親愛的”告訴我們愛是一種常常見到的關系;“寶貝”說明愛是一種人們想得到不想失去的東西;而“心肝”則更進一步,讓愛成為了一種生命的必需品;那為什么會是必需品?因為愛甜的像糖,甘之若飴才會趨之若鶩。
愛不在詞典里,人類的情感并不相通,也無法用言語去精確解釋,所以才有了藝術、有了文學,而藝術和文學都植根于生活里。愛在生活中,在現象里,是創造的結果,也是推動創造的激情和沖動?!皼]有人見過愛,但人間卻留下了愛的痕跡,我們知道愛來過?!?/p>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