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做了吳秀波7年小三的她,后來怎么樣了?
原創 樓 小樓聊心理
兩年前,吳秀波夫妻報警抓小三陳昱霖的新聞一度引爆網絡。
這件事之后,吳秀波消失在公眾面前,陳昱霖的消息也沒了聲響。
直到近日,陳昱霖的現狀貌似被一位獄友曝光:
被腳鐐磨爛的踝骨、吃喝拉撒全在同一處、情緒不穩定行為易激…



于是便想著要一筆分手費來平復內心的怨氣。
吳秀波一開始是答應的,畢竟怕對方鬧大。
可打了三次分手費之后,吳秀波反悔了,他覺得這個陪了自己7年的女子貪得無厭,于是以簽訂分手協議為由,騙她回國。
陳昱霖相信了,結果還沒走出機場,便被警察以“要挾勒索錢財”的罪名拘留了。
迎接她未來人生的,是20年的鐵窗生活。

出軌的男人只是貪戀那具年輕的肉體,等她失去了價值,下場必然慘烈。

或輕信了男人花言巧語的哄騙,或想通過年輕的皮相不勞而獲,突破道德底線,介入他人的家庭。
全然不知,年輕時太沖動的感情,在未來的某一刻都會反噬給你,誰都不例外。
在親密關系中,一旦突破了那條不可觸碰的底線,最終遭受重創,甚至可能無法翻身的,大概率是那個女性第三者。

不管是為了愛情,還是為了錢,鮮有小三獲得真正的勝利。
總而言之就是,沒有一個小三有好下場。

道德上犯罪的人
無法逃脫大眾的審判
比身敗名裂更可怕的是,污言穢語會伴隨小三終生,走錯一步,這輩子可能都抬不起頭來。
2014年,一句“周一見”把文章姚笛送上了熱搜。
以好老公聞名的文章跌落“神壇”,變成“渣男”代言人。
當紅小花姚笛從此掉進“小三”的漩渦,遭眾人唾棄。

姚笛呢,6年來不管她發什么動態,下面都是冷嘲熱諷,每一次試圖復出,都會收獲大批群嘲。
文章馬伊琍離婚時,她微博的評論區立即留下上萬條難聽的留言。

被那件不光彩的事情纏繞著,永遠被釘在“小三”的恥辱柱上。
她或許從沒想過,自己一時的錯誤,會換來一輩子的指指點點。
那個說愛她的人在風口浪尖時回歸了家庭,一家人其樂融融,而她已經輸掉了自己20歲后的名聲。

男人翻臉無情時
利刃只會瞄準小三這個靶子
那個承諾給小三幸福的男人,難免會突然變臉,聯合家人討伐那個外來者。
香港女明星鄧萃雯遇到江華時,無法克制地愛上了他,全然不顧對方已是有婦之夫。

她太年輕太天真了,覺得自己那所謂的愛,可以支撐她對抗全世界。

江華的妻子麥潔文,接受采訪時全程貶低鄧萃雯,把她說得一文不值,把自己的丈夫說成受害者。
更絕的是,江華也選擇龜縮在老婆背后,把責任推給鄧萃雯,說她是勾引者,自己只是個面對誘惑把持不住的犯錯者。

從此感情和事業一蹶不振,之前被曝患了9年恐懼癥,深夜看急診,如今年過50的她依舊單身。

03
不被保護的感情
被拋棄也不會有人心疼
即便小三真的能和男人廝守,但不被法律保護的關系,插足者不會有好結果。
歲月流逝,除了消耗了青春,小三什么也得不到。
38歲的阿芬,20年前和男朋友阿杰交往,當她知道對方有老婆孩子之后,依舊選擇當小三。

可是突然有一天,阿杰消失了,只留下一條信息:
“我現在像過街老鼠,到哪里都遭人恥笑辱罵,我老婆太厲害了,你要小心她來找你。”
從此,對方再也沒出現過,留下近40歲的阿芬和剛滿一歲的女兒。

再辛苦再勞累,都不會有人夸賢惠,說出去只會被唾罵,畢竟你名不正言不順。
小三守著那見不得光的愛情癡熬許久,幡然悔悟時已人老珠黃。
人生再也無法回頭,自己釀成的苦果最終還是要自己品嘗。

小三“上位”
婚姻破滅不可避免
當然,也不是沒有僥幸“上位”成功的小三。
然而不光彩的婚姻會有好結果?
要知道,婚后關系中的矛盾和自己內心的沖突,并不是這么好解決的。
一方面,這場因為“出軌”結合的婚姻,信任感十分脆弱。
畢竟自己就是“前科”,你怎么知道這男的不會故伎重演?

沒有信任的婚姻,就像一個盲人獨自走在懸崖峭壁邊,隨時可能墜入深淵。
要么男方再度“背叛”,你黯然離場;要么就是你在猜疑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就像《回家的誘惑》里的艾莉一樣,自己小三上位,所以只要丈夫稍微有些風吹草動,立即會聯想到他有別的女人。
婚前兩人濃情蜜意,婚后再沒過過一天好日子。

男人沒離婚之前,對小三的喜愛大于對妻子的愧疚,是因為他用妻子的種種不好,來抵消內心的愧疚感。
但離婚之后,對前妻和孩子造成了傷害,內心的不安和愧疚就會一直纏著他。
這是梗在這段婚姻中的一根刺,時不時刺痛一下。

理想化的形象破滅,這場婚姻就大打折扣了。
《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即便是黃金級小三的上位,結了婚之后依舊是一地雞毛。
即便結局兩人并未離婚,但從陳俊生哭喪著的臉就能看出,兩人隔閡深重,早就不可能回到從前。

最終這段婚姻能夠剩下什么?也許什么也沒有。
人這一生,總有很多拎不清的時候,有時候,錯踏一步,你付出的代價可能會無比慘重。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要貪圖一時的醉生夢死,人生這個長跑,所有能夠善終的,都一定有愛和良知。
有懂得和舍得,尊重別人的婚姻,尊重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