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到了陳村才發現,最出名的竟然不是粉
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收錄于話題#廣東3#獵奇13#口述歷史7
看過《尋味順德》和《風味人間》的人,大抵會對“陳村粉”這三個字印象深刻。

我就是這么被圈粉的。
從《尋味順德》里“爽滑糯韌,陳村人對廣東傳統米粉的升華”,到《江湖夜雨》里香港人鄧天“用酒香的蛋液墊底,濃香的雞汁提味,最后放上一把素凈細膩的陳村粉”。
味蕾里無法停止分泌的唾液,是腦海里對這口“爽滑糯韌裹萬味”的無限想象。

所以在沒吃到陳村粉的那幾年,用一個瓊瑤式矯情的句子形容,就是“想它,想它,很想它”。
從佛陳大道一路從佛山開出,到達陳村只需要不到20分鐘。
車窗外不斷閃過的景色沒有任何斷層,人都沒什么概念就抵達了陳村腹地。唯一好奇的是越來越多的花卉交易市場,“不過廣東四季如春嘛,有花市很正常”,是我腦子里一閃而過的念頭。

*作者供圖
陳村鎮的核心叫陳村舊墟。“舊墟”是“以前的集市”的意思,也難怪是陳村鎮里最繁華的街。街道兩邊參差的騎樓讓時光仿佛倒流了20年。沿著合陳路一直向北,便會看到一條河涌,滿眼的青翠掩映著一條小橋,小橋左右兩邊就分別有兩家陳村粉店。
帶著對陳村粉的美好想象,我從踏進陳村鎮的第一秒就在路邊張望,想象著“陳村粉”三個字如沙縣小吃或隆江豬腳飯那樣,是滿大街的存在。
但即便走完整個鎮區中心,我也只是看見橋兩邊這兩家專賣陳村粉的店:一家酒樓模樣,標牌上大大的“陳村粉飯店”,小字寫著黃但記老店;另一家其貌不揚甚至略有破舊,門牌上寫著“黃均記陳村粉”,大中午時間探頭進去,甚至不確定本店是否正在營業。

思索了一下,我走進了“黃均記”。一個人覓食,飯店的豐富會讓人深感胃無能。
這家店不大,上下兩層,有點像平日路邊的快餐店。餐牌上只有六個選擇,分別是冷和熱的齋陳村粉、牛腩陳村粉和排骨陳村粉。店員兩人,一個年紀稍長,一個中年阿姨,已然是中午飯點,卻只有一桌客人。

冷清的模樣跟來之前的預想完全不同。
牛腩陳村粉上的速度并不快,等餐時我好奇的瞥進后廚,一個老板模樣的男士正快速切著一份粉,身邊一大塑料箱成品米粉應該是正準備送出去。
店鋪的墻面上掛著些泛黃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和美食家蔡瀾的合照,我辨別了一下,應該就是這個切粉的男士。

看來有點來頭。
上桌的牛腩陳村粉也簡單異常:傳統鐵盤上,雪白的陳村粉層層堆疊,被切成比手指略寬的粗段。除了澆上牛腩汁和牛腩肉筋,還有些許豆芽菜。接近臘月的陳村,中午還是會很熱,需要打開風扇。

簡單拌勻,咬一口,牛腩汁的滋味瞬間裹滿口中,清淡卻不失咸鮮,沒有一方滋味蓋過肉香。吸溜一口陳村粉——我試圖用慢動作咀嚼去感受它的滋味——爽滑、不失韌勁、糯,有力道… 是極品!

再咬一口牛筋,不偏不倚,糯得恰到好處,非但一點不塞牙,也沒有那種燉太爛導致的融化。保有筋骨,也有柔軟。好吃!
吃完這15元一份的極品牛腩陳村粉,又看了一眼滿墻的報紙和榮譽獎狀,和與它格格不入的環境,好奇心開始蔓延開來。
陳村鎮不大,除了一條主線的“商業街”,左右兩邊延展進去就是村民的古宅。新建的磚房和祖屋頂繁復的雕花相互映襯,細節里能讓人看出這如今寂靜的古鎮曾經也是風光無限。

菜場詢問一圈,才發現陳村粉在陳村的存在其實并不長。
本地上千年的歷史,“中國花鄉”才更具有代表性。這里村民世世代代專攻花藝,隨便一個村民都跟“養花”的工作更沾邊。高速公路兩邊鱗次櫛比的“花卉市場”,也是這門技藝在今天的傳承。
陳村天賦很好。位于珠江口一個三叉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水運為主的年代,順理成章的成為廣州船只的停靠之地。最靠水的南涌甚至有碼頭可直通香港,順德出產的大米、香云紗等特產就是在這里出發啟航,而別處運來廣州的生活用品也需要在陳村上岸。

*順德檔案史志
所以發展到清朝末年,這里有米埠也有鹽埠,更匯集了四方往來交易的商賈大亨,坐擁廣州四大名鎮之一的稱號。

*晴樾中心
自明朝以來不斷累積的富足,卻并沒讓這個村子在身份上過分搖曳擺動。探究核心,還是村民早已擁有獨家的吃飯手藝。
這里本就是沙田堆積出來的,土壤富含有機物,土層深厚、淡水充足、四季如春,骨子里就適合吃花草植物的飯。外加自打宋朝就開始種花養花的習慣,讓村民大多擁有一種安定又精鉆的性格。

*吃喝玩樂廣東行
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倪根金就在一篇研究陳村種花歷史的文章里說,“不同于其他養花村鎮以某種花出名,陳村是以本地村民超群的’藝花術’而享譽南粵大地。主要體現在挨、駁、插、壓、剪護等技術上皆有妙法。”

*搜狐
大概就是這種“皆有妙法”的世代傳授,讓村民即便經歷了清末的大富大貴,或近代的巨大動蕩,都未曾丟下花藝追趕其他財富或名譽。
寵辱不驚,深鉆精挖,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以不變應對萬變,是陳村人的性格。
帶著這樣的認知再去回看黃均記和黃但記,很多原本的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黃但記”是最早出現的,1927年至今也就百年不到。從名字就能看出來,老板名叫黃但,陳村人。據說最早靠賣餛飩面粥起家,就在如今黃但記所在的橋頭邊。

因為價廉物美,慢慢積攢出了客源和開店的原始資本。據黃但的后人傳述,因為年輕時在多處粥粉店學徒,黃但一直對做粉頗有心得。上世紀20年代前后,在跟一個佛山南海西樵的老師傅交流獲得靈感后,他動起了改進廣州沙河粉的心。
那時家家戶戶沙河粉都還是自己做的,口味差別只是手藝問題。黃但研究出來的沙河粉薄缺不失韌性,便成為街坊鄰里不斷光顧的鋪子。
一開始也不叫陳村粉,就是鄰居口中“黃但家的粉”,“沙河粉”,“但粉”,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因一個佛山的采購員機緣巧合在訂完粉以后為了好記,順手貼上“陳村粉”的標簽,才擁有了今天的名字。

一家黃但記,一家黃均記,都是師承親爹黃但。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自然做出的成績有所區別。
今天的黃均記像一個精鉆手藝的養花人,堅持所有東西要青石磨手工磨制,不能量產,每一張粉都要夠薄夠勁夠韌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黃但記則像做大宗花卉批發的生意人,希望把陳村一門獨特的滋味盡可能豐富的呈現給更多的人知曉,盡可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大膽和創新。

深挖精鉆和舉一反三,都是陳村人性格。
至于去哪家吃,就看誰更符合你的喜好。但有一點不會錯:陳村人對品質的要求,無論種花還是做粉,有上千年的歷史佐證,一定是最好的。
作者:梅姍姍
排版:風味君
頭圖:作者供圖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到了陳村才發現,最出名的竟然不是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