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北京小吃傷透的我,在天津得到了治愈
原創 刺猬 吃貨研究所
作為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在嘗試過豆汁兒、炒肝、稻香村后,對北方的小吃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或許不是它不好吃,而是自己不習慣。總覺得北方的小吃是來得如此重口,不是各種下水,就是太咸或太甜。

然而,Flag立得越高,臉就打得越痛。在離北京不到一個小時高鐵的天津,我迷失在了各種小吃里,欲罷不能。
以為天津只有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以及從自家帶個雞蛋到小區門口攤煎餅的煎餅馃子?那可真是太小看它了。
■ 鍋巴菜
這是天津的傳統早餐之一,在我心中是天津小吃排行榜TOP1。寫作“鍋”,但是天津人讀作“嘎”,所以念出來就是“嘎巴菜”。
它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煎餅,晾干后切成小條,配上鹵,撒上麻醬、醬豆腐汁、香菜等等。

嘎巴菜醬汁濃郁,帶著麻醬的咸香,而“嘎巴”口感很像薯片。趁熱吃,醬汁配上還沒泡至軟爛的“嘎巴”,滿嘴噴香。作為一個麻醬和薯片的資深粉,怎能不愛兩者完美結合的它。

■ 榮真齋老味卷圈
卷圈,天津特色小吃之一。用面皮(類似春卷皮)包裹豆芽、蘿卜絲、香菜等調好味的餡料,接口兩頭用面糊封口,熱油炸熟。



如果食量夠大,可以嘗試大餅夾卷圈。我就等下一次啦,留點遺憾,才有再來的機會啊。

一到冬天,糖炒栗子算是天津街頭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買上一袋抱在懷里,既能暖手,又能享受到美食,兩全其美。
不好吃的栗子各有各的不好,好吃的栗子都具有相同的模樣。個大、好剝、不粘殼、軟糯、香甜、回甘。每個條件都不難,但都占全了,卻也少見。

二斗栗子,算是天津中的佼佼者,輕而易舉征服了天津老餮的心。


■ 津味烏豆
煮烏豆,其實也就是五香鹵蠶豆。天津人喜歡用它來當下酒菜,喝上一口啤酒,再配上幾顆烏豆,太美了。
煮烏豆容易,但要咸淡適中,又要軟爛中帶著點嚼勁,就沒那么容易了。

抱著對天津小吃的懷疑而來的我,在這一刻,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道校門口美食,可能是炸串,也或許是烤腸。對天津人來說,大概是小碗/大餅抹醬,并且抹的大概率是酸磨糕。

酸磨糕常常搭配著小碗或者大餅來吃。小碗,類似麥當勞冰淇淋的甜筒脆皮;而大餅,則是米面攤成的圓餅。我愛酸磨糕,但我無法承受小碗抹醬那巨大如潮涌的激情,只能感受大餅掰小后的細細長流。

■ 老六素貨
老六素貨是一家專注于涼菜的素菜店。
從常見的涼拌土豆絲、豆腐皮,到不常見的梅菜筍絲、醬爆三丁,滿滿當當,應有盡有,絕對是選擇恐懼癥的災難現場。

不得不承認,招牌之所以成為招牌,是有原因的。孜然素羊肉無限度還原孜然羊肉,濃烈的孜然從豆制品里帶出羊肉的鮮香,同時又去掉了羊肉處理不好而帶來的膻味。

如果說孜然素羊肉作為招牌,好是其必備的品質,那盲選的梅菜筍絲,則出乎意料的驚艷了我。脆爽的筍絲和梅菜,夾帶著豌豆的柔滑,當它們在口中融合,發出嘎吱嘎吱響的一瞬間,仿佛回到了夏日的南方。

提溜著這一堆小吃尋覓一個可以坐下來用餐的小店時,突然很羨慕生活在這個居民區的朋友。犯懶的夜晚,不想做飯的時候,下樓買上一袋熱乎乎的津味烏豆,配上兩個涼菜,再來一聽啤酒,順道和樓下的大爺大媽八卦八卦生活,這不就是生活中的煙火氣么。

你 可 能 感 興 趣 的
關 注 所 長
不 再 錯 過 好 文 章

原標題:《被北京小吃傷透的我,在天津得到了治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