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藏在運動中的“降糖秘密”,醫生來告訴你
原創 編輯部 柯柯 常笑健康
老李今年56歲,5年前被確診為Ⅱ型糖尿病,即開始服用拜糖蘋,期間血糖一直都控制的很好,但是最近幾個月明顯感覺疲勞、精力不足,有好幾次血糖都上到了18mmol/L,嚇得老李趕緊去醫院檢查。
到了醫院,醫生一問,原來是因為老李自從得了糖尿病以后,就不愛動,每天不是躺著就是坐著,很少出去走動走動。
老李:
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運動嗎?
醫生:
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天進行適當運動,因為運動能夠提高身體中胰島素的敏感性,防止餐后及空腹血糖升高,改善了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紊亂的情況。
而且堅持進行運動能夠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減少你出現抑郁或者焦慮的情況,另外也能夠改善脂質代謝,預防糖尿病腎病、眼底病變等并發癥。
老李:
那我應該怎么運動?
醫生:
第一,遵循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則,從短時間、小運動量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延長運動時間。
第二,保持合適的心率:運動時最高心率不應超過(220-年齡)的值,平均心率應在(70%~79%×最高心率)之間。
然后你要滿足這3個標準才算起到運動效果:
自感輕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熱,面色微紅,津津小汗,輕松愉快,食欲、睡眠良好。
雖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消失。
次日體力充沛,有運動愿望。

那我具體能做哪些運動?
醫生:
一般包括3種: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和柔韌性、平衡性練習,具體你可以看一下這2張圖。



如果是兒童和青少年Ⅰ/Ⅱ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進行60分鐘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進行3天高強度肌肉伸展運動及強化骨骼運動。
老李:
那我運動的過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嗎?
醫生:
不建議早上空腹運動,容易導致低血糖的發生。最好選擇在餐后1小時開始運動,要從第一口飯開始算起。
大致分為3點:
第一,運動前準備活動5~10分鐘,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使心肺系統及肌肉、關節適應運動過程。
如果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應在運動前檢測血糖濃度,運動前血糖的理想范圍約為8.3~13.9mmol/L,當血糖<8.3mmol/L時需考慮補充碳水化合物。
第二,再運動鍛煉過程中,如果進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時,應注意補充碳水化合物和(或)減少胰島素劑量,期間反復監測血糖。
第三,運動后放松5~10分鐘的慢走、按摩等,促進血液回流,防止突然運動停止造成肢體淤血、回心血量下降。

我要是運動時發生了低血糖怎么辦?
醫生:
如果在運動前藥物未減量,在運動中要及時補充糖分;胰島素注射部位盡量避開運動肌群;如果運動前血糖<5.6 mmol/L,進食糖類后再運動。
在運動中出現低血糖和遲發性低血糖時,立即進食10~15 g糖類食物,15分鐘后血糖若仍<3.9 mmol/L,再給予同等量食物,仍未糾正,及時就醫。
此外,老年糖尿病及合并自主神經病變、心血管并發癥或肺疾病患者,應避免在炎熱和潮濕環境進行戶外運動,以預防熱相關疾病發生。
Tips:
已經出現糖尿病并發癥的患者應該怎么運動?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安全進行體力活動,但需要采取適當保護措施。
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體力活動前需適當進行足部保護,以預防潰瘍和截肢。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應避免進行劇烈的有氧或耐力運動、跳躍、震動、低頭運動以及憋氣。
運動不會加速腎臟病變進展,可安全進行,即使在透析期間。
關節病變和糖尿病相關活動受限患者可進行規律拉伸運動。

總之,科學運動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環節之一,運動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預防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而選擇合理的運動方式、強度、頻率,堅持規律運動是運動療法成功的關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