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碗粥,喂飽了14億中國人
原創 那城的城城 那一座城

碗里,裝的是粥粉面飯,也是一日三餐,更是那些不同領域、地區帶來的熟悉但又說不盡的滋味。
碗中食材或豐饒,或簡樸,或形態不一,但不盡相同。只有在中國人的手里,它們才化成了成千上百種不同的溫暖的姿態。

粥為燉,粉為燙,面為煮,飯為蒸。
無論最后,碗里呈現出什么樣的形態,都不妨礙它們擁有飽含萬千滋味的本領。說中國人的一日三餐,能擊敗全世界99%的美食紀錄片,實際上一點也不為過。

上回,城城和大家聊過。(點擊即可閱讀)
今天想講另一種同樣藏身于大千世界之中的食物。
它牽動著中國人的胃口,有時是食物的調劑品,有時也能是食物本身——
粥。

城城覺得。
也許這個世界上,沒人能比中國人更愛吃粥了。
人們對粥的情感,可以是在城市街巷之中配著各式配菜的葷肉大粥,是平民百姓家中最日常的清粥小菜。
因為,一碗熱騰騰的粥,就能溫暖一個中國人的胃。

在中國人的四大主食中,粥是人們最難舍棄的主食之一。
和另外的“粉面飯”相比,一碗粥則顯得簡單許多,但它也能在餐桌上擁有著居高不下的曝光率。
在擁有無數美食的中國,人們“僅有”的四個碗里,總會為粥留出一個位置。因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粥做不到的。




南北兩地,一碗粥也有著不少區別。
但在那么多的不同配料、不同味道的粥之中,也數一碗白粥最得人心。
潮汕丨喝粥,最講究
白粥,名字很簡單,滋味也很清淡。
但有時候,一碗清淡的白粥,也能成為一種誘惑。

當你吃過白粥之后,你的世界從此就會分為白粥,與其他粥。在南方,隨地可見的一碗白粥,是南方人餐桌上的百搭之選。
早起來可以一碗,沒胃口可以來一碗,華燈褪去后的夜晚也能來一碗。

南方最會喝白粥的,是廣東的潮汕人。
因為,飲食講究的潮汕人會能把一碗簡單的白粥,煮得“出神入化”——講究到極致。

潮汕人,稱粥為“糜”。
在潮汕,白粥不僅僅是米加上清水,做法特別講究。
一鍋好的白粥,要清而不濁,米粒分明,具有質感的同時,嚼時還需要伴著米香在口中緩緩彌散。



做的時候,米要新鮮,與水的比例還要嚴格分配才能下入砂鍋中,明火燒滾,全程攪拌,等到原先一顆顆堅硬的白米開始“爆腰”時,將火關掉,用砂鍋的余熱來繼續熬粥。
再多等十來分鐘,就成了一鍋正宗的潮汕“白糜”——
米粒沉在鍋底,上面是淺白色的米水,吃起來口感稍稍有些硬,但勝在米香十足,夠噻滋味。


在潮汕地區,總有一些食物對人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愿意讓人們深入險境去搜尋,制成餐桌上的美味。
如果在潮汕,那么這種食物便是海鮮。
如果你給潮汕人一碗粥,他們可以在里面裝下整個海洋。

每次海鮮一登場,總能讓人忍不住直咽口水。要是你覺得白粥清淡,那么這兒還有能讓你“食過返尋味”的海鮮砂鍋粥。
潮汕地區盛產海鮮,海鮮砂鍋粥則可以用“大豐盛”來形容——滿滿當當的一大鍋粥里,都是肉!


潮汕砂鍋粥在最初,是在白粥的基礎上加一些生蠔、海蟹做成的“蠔糜、蟹糜”等“香糜”發展而來的。

新鮮打撈回來的海產,個大飽滿,只需簡單處理,等到白米快“爆腰”時放進去煮,看著蝦蟹殼變紅,油脂和油膏和米粒相互交融,就能飄出誘人的香味。
在此刻。
一鍋簡單的白粥,得到了升華,香味被烘托到極致。
你能聽到的,只有人們咽口水和鍋里粥水沸騰的聲音。

吃下的每一口粥里,都帶著海鮮的滋味,隨著粥水一同滲透進味蕾深處。致使后來每當人們的一想起它時,都化成作了對大海的無比向往。
大米,是最簡單尋常的食材,它遍布于南方的每一處土地;
潮汕人愛喝粥,時間長得已經無法追溯具體時間與緣由,卻始終被當成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文化。
一粒普通的大米。落在潮汕人手里后,成為了他們背鄉離井、遠行他方時記憶深處里最“故鄉”的滋味之一。
一碗白粥是什么味道,也許潮汕人才最知道。

順德丨粥,地道的順德味
順德,一個靠著美食出道的城市。

從《舌尖》的初露面,再到《尋味順德》之后的大火,讓所有人都知道了,吃粥要去順德。

粥,是順德的主味。
提到粥,就要先說“生滾粥”。

潮汕作為吃粥的重點地區,一鍋鮮美的順德“生滾粥”其實也來自潮汕地區。只是,后來在順德地區發揚光大。
“滾”,是一種特殊的烹飪方式,廣東地區比較常見。


做生滾粥,往往會先熬好一鍋“靚”白粥。
然后將提前腌制好的一些快熟食材,例如豬肝、魚片、魚丸、牛肉、滑雞等,一同放到煮沸的白粥中,食材剛斷生就離火上桌,吃的就兩個字,新鮮。
一份生滾粥里,料很多,通常會搭配好幾種食材一起煮,不過10塊出頭一碗。

順德生滾粥的粥底綿密,米粒分明卻又十分清爽,吃起來和其他白粥都不太一樣。
究其原因,各位粥檔的老板只會告訴你,“要選用淀粉含量少的陳年米,洗米洗到水不渾了才下鍋煮。”
至于剩下的?
就需要食客們邊吃邊琢磨了。

再來是豬雜粥。

一般情況下。
豬身上,除了豬肉以外的內臟,被統稱為“豬雜”。
在過去的貧窮年代里,“窮”能讓人變通,也能生萬物。煮一鍋粥,需要米的分量通常只有米飯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米,能養活四個人。

加上動物內臟的營養和豐富的口感,以及低廉的價格,用一鍋白粥加上豬雜,就成為了百姓人家中廣受歡迎的美食。
豬雜粥,是以廣東地區的狀元及第粥原料為原型而演變出來的。它和竹升面一樣,被「吉利最緊要」的廣東人賦予了美好的寓意:
吃了,高榜提名:
豬肉丸,“丸”與“元”的粵語同音,表示狀元;
豬肝,一開始用牛脾來表示榜眼,后來用了更嫩的豬肝來代替;
豬粉腸,在卷曲的地方切三個小口,煮熟后變成了“粉腸花”,表示探花。
如今生活富裕,但順德人對于粥的熱愛于講究,依然融合在每一碗豬雜粥里,也還保留著這三樣原材料。
成為了狀元及第粥的“順德分粥”。

粥攤的老板們,每天晚上會準點出現在郊外的屠宰場。
就是為了拿到最新鮮的豬雜。
回來后立馬加工,撒入簡單鹽、糖、生粉攪拌腌制,就下入煮沸了的白粥里。

雖然一同出鍋,但下料順序尤為重要,食物剛剛斷生時,口感最為上乘。
所以,無論加多少種豬雜都好,豬肝一定一定是最后才下鍋煮的,大約3分鐘后,浮起。這就是最佳的出鍋時機,這時的豬肝軟嫩適中,鮮嫩多汁。

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順德地區,還有用毋米粥的粥水做成的火鍋。

“毋米”,也就是“無米”的意思。
把白米煮到溶于水后再過濾而成,口感特別細膩。粥水的鍋底就是濃稠的粥水,用它燙熟的肉,口感特別嫩滑,而且味道自帶清甜。

看,順德人做出來的“粥”,是真的不得了。
廣州丨一碗艇仔粥,見證百年歷史
說到南方的粥,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廣州艇仔粥。

艇仔粥,原先誕生在百年前的廣州河涌邊上。
百年后,舟艇如織的風景不再,艇仔粥也從河邊去到了茶樓、粥檔里。但廣州人對一碗艇仔粥的感情依舊沒變。


艇仔粥,可以被視為廣東人對美食足夠“挑剔”的樣板之一。
自古以來,廣東人就對“吃”這件事極為重視。在當時千篇一律的食物中,一碗熱氣騰騰,味道又鮮美的艇仔粥,就進入了廣東人的眼里。

制作一碗艇仔粥,需要用魚骨熬粥底,用滾燙的粥水來將生魚片、叉燒、魷魚、海蜇等食材“燙熟”,完了之后還要在粥面上撒一些香口的炸花生、蔥絲和油條絲。

那口感是什么樣的?
粥,綿密又細滑,還有鮮味;叉燒和魷魚,肉之滋味;海蜇和花生,脆。
眾多口感,在一碗艇仔粥里一網打盡。
還有很多的,比如燒骨粥、咸骨粥、狀元及第粥……都是老廣們對于美食集思廣益的代表。

用不同口感的食材,在粥水的溫潤滋潤下,集眾物之長來豐富粥底的味道,同時又不失營養。

南京丨有“第一夫人”美譽的美齡粥

南京,是個有故事的城市。
美齡粥,在南京是一碗家喻戶曉的粥,它的名字也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據說,當年宋美齡有一段時間茶飯不思,府中大廚用豆漿、香米等其他食材熬成一鍋粥,宋美齡喝了之后胃口大開,從此以后鐘愛這道粥,以后流傳到民間,名曰“美齡粥”。

但當你看到美齡粥的材料時,也會不然而然覺得它“美齡”:用新鮮豆漿、糯米、粳米、山藥、百合、枸杞、冰糖等食材做成。
這碗粥里米少,也會偏稀一些,但卻透著一股清新的奶香,細細品味,清口順滑。也許,只有這樣的粥品,才配得上“第一夫人”的美譽。

這碗粥偏甜,像極了華東地區的味道,也像極了金陵城,千百年來依然優雅如舊。
粥里的味道與世無爭,吃不出具體的味道,但同煮一起卻讓人感覺清淡解膩。

江浙一帶的粥,是精致的,也是溫柔的。
作家木心在《少年朝食》里寫,“姑蘇醬鴨,平湖糟蛋,撕蒸筍,豆干末子拌馬蘭頭,瑩白的暖暖香粳米粥,沒有比粥更溫柔的了。”
而江浙的溫柔,也可以體現在一碗臘八粥里。

當靠近年末時,江浙一帶又會吃起一碗“臘八粥”。雖這碗臘八粥全國各地都會吃,但它的氣質真的“非常江浙”。
傳統意義上的臘八粥,是將糯米、赤豆、栗子、紅棗、蓮子、桂圓、杏仁、葡萄干、芝麻、花生等食材融匯一起,慢慢慢熬成粥。

這些食材都是些五谷雜糧,味道也非常清淡,煮的過程中加些糖,用長柄大勺不斷攪動。當粥變得稍稍粘稠時,加入冰糖就能出鍋。
一碗軟糯香甜又有嚼勁的臘八粥,吭哧吭哧喝個盡興,就是江浙的真性情啊。

要不然,木心怎么會遠赴美國,又回來。
再寫下“念予畢生流離紅塵,就找不到一個似粥溫柔的人。吁,予仍頻憶江南古鎮。”呢?
江浙之大,不僅有一碗美齡粥與臘八粥。它像畫龍點睛,卻又獨占了中國一般的溫柔,這是中國賦予江浙的文化基因,一直都不會被改變。
食物的味道,伴隨著人與城市的一生。那些氣息、過往的歲月與記憶,共同聚成了一個熟悉的詞——味道。

金華丨名動天下,自然占據一席之地
當然,江浙也有咸派的代表。金華的火腿,名動天下,自然也能在粥里分一杯羹。

用切成絲的火腿,搭配著香米在鍋里翻滾燒開,把攪碎的咸蛋黃一同下入,混煮其中。
待到濃稠之時,撒昂綠油油的蔥花便成一碗火腿雞蛋粥。
好咸口的人,最適合來這么一碗咸香四溢的粥。就著咸香的火腿,嚼著剛剛化開的米粒,滋味十足。

云南丨豐饒之南,夏日之選
云南是什么味道的?酸甜苦辣咸,味味兼具。
城城覺得,應該很多人沒想說過云南的粥,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云南的食物到底能有多反轉。
在云南的玉溪,一碗粥并不是熱的,而是冰的。
用糯米煮開,加上紅糖水、芝麻、西米,最后來上一勺冰渣才成。

在普者黑,人們會采摘新鮮荷葉,鍋中的白米將熟未熟之時,把荷葉覆蓋在鍋上燜制,燜個十來分鐘,一鍋粥成了淡綠色的了,有著植物的清新氣息,口感清爽。炎熱的夏天吃它,最讓人心清涼。
到了墨江,就有了特產紫糯米。
物產豐饒的云南給米帶來了顏值,同時也帶來了味道。用它熬粥,比白米更加軟糯香甜,還能用來做成紫米粑粑或者紫米汽鍋雞。

南方的粥,靈魂在于“精”。
一碗粥,能與千百種味道相遇,與各路食材相逢。落入粥水里的點滴,都是來自于對美食自信的功夫,以及食物的認真。
一碗粥做起來簡單,但卻是個細工慢活兒。
唯有踏入這片土地,才會發現這個南方的粥,是如何讓人稱贊贊贊贊贊的。



秦嶺淮河之隔,將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區域。
隨之帶來的,是飲食文化里的各有千秋。對于一碗粥來說,北方的粥特點就是一個“素”,里邊不是五谷就是菜。
東北盛產小麥和玉米,小麥用去了做面,那么玉米就在粥里擔當了大角色。東北是什么味道的?且不談論東北菜,還真需要從一碗大碴子粥里了解。

東北丨風味,都在一粒粒玉米里
干玉米,又叫大碴子。


煮一鍋粥,需要用泡了一晚上的干玉米,再加上飯豆、小豆來煮,雖然看起來簡單粗暴,但第一次吃到的人依然為之驚艷。
玉米粒,為這碗粥帶了較好的口感。
粥水清稀,但煮化了的玉米味道又讓一碗粥呈現金黃,味道醇香,就像東北人一樣,直爽,不拐彎抹角。

東北人愛吃著面食就粥。
比如烙餅、小窩頭、饅頭,配著咸鴨蛋、咸菜吃,扛餓又健康。而小碴子粥,就是把干玉米粒磨碎后再煮,味道相同,但質地細膩,大有不同。

山西丨酸,才是王道
北方的“淡”,就像一脈相承。
就像南方不敢去北方喝粥一樣,真的太淡了。你看,山西人天上愛吃醋,但骨子里也同樣愛吃一碗“素到極致”的小米粥。

小米,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農作物的代表,得益于東北的土壤和氣候,小米也是北方人的家中常客之一。


雖然像南方的白粥一樣。
無需加料便能粥,那倒也不能稱其隨便。
東西不多,但煮起來依然是個技術活兒。
慢火熬煮,一粒粒小米慢慢將化未化,離火蓋過才能煮出綿綢而口感適宜的小米粥。

盛出來稍稍冷卻,表面還會凝脂一層濃稠、厚重的“米脂油”,混著軟、潤、香、滑的小米粥一同下嘴,兩個字:舒坦!

喝剩的小米粥,還會被做成酸粥。
酸粥的制作復雜,聞著酸臭,喝著酸甜,對山西人來說,酸才是王道。

陜西丨與面食,天下絕配
去陜西最該吃什么呢?
面皮啊!
但除了面皮之外呢,那就是花生漿稀飯了。

把花生泡漲,然后打碎用來煮米粒,直到一顆顆米粒化開后,才有了花生與米交融,彌漫著花生香氣的稀飯。
搭配面皮一塊吃,香醇可口,足以抵消掉面皮的余辣。

山東丨這里的粥,并不像是一碗粥
甜沫,不像是粥的名字,但它卻是“泉城二怪”之一,并且是咸的。
一碗山東甜沫,里面有小米、花生、豇豆、豆腐干……就連食材也非常奇特,賣相一般但味道卻十分誘人。
之所以能叫沫,那是因為里面的食材啊都已經煮得細膩化開,無需特地用勺來吃。濟南人早起就吃這么一碗甜沫,沫到了肚子里,也令人感嘆一聲生活美好。

——
米與水,相濡以沫。
水讓米發生了質變,米融于水也出落得鮮美豐潤。
粥與米,難得又平凡,隨處可尋,無處不在。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之中,每一鍋粥里四兩撥千斤,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然而食粥滋味,截然不同。雖飽仍饑,更像是在美食之中尋找滋味的線索。這是中國人對美食的另一番境界。
一碗熬得剛好的粥,口味清淡,平常無奇。
要想吃出更多豐富的滋味,需要自己去一點點添加。
就像新的一天那樣,白粥做底,仍需錦上添花。有時候,也能是點石成金。

1. 中國到底哪里的粥最好喝?,公眾號“地道風物”
2. 中國到底哪里的粥最好喝?(2.0版),公眾號“地道風物”
3. 吉食 | 一碗粥如何煮出儀式感?公眾號“吉利汽車”
4. 一碗粥里咕嘟嘟煮下整個中國,公眾號“南方航空GATEWAY”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均來自網絡(包括文章封面和文章第一張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城
· END ·
原標題:《一碗粥,喂飽了14億中國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