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背叛”父母的周深,一個差點被耽誤的天才歌手
原創 壹心理 壹心理 收錄于話題#壹心理·自我認同30#壹心理·解惑答疑24

樸素的樹|編輯
helena|圖源
2020 年的余額只剩不到 50 天了,你今年過得怎樣?
最近和周圍人聊到這個話題,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
挫敗,焦慮,迷茫。
先講兩個小故事。
一個朋友畢業于 211 院校,工作 3 年,目前在某知名房企做策劃,熬夜加班是常態。
國慶前后,她連續加了一個多月的班,每天凌晨回到家躺在床上,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猝死。
她想轉行,但又不知道可以轉去做什么,沒有方向,也害怕重新開始的風險。
所以,去年就嚷嚷說辭職的她,到現在沒有勇氣做出改變。
和優秀的同齡人一比,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
另一個故事,是關于我今年畢業的表妹。
因為疫情,她在家呆了近半年,錯過了找工作的最佳時期。
之前她父母叫我幫她留意工作機會,我問她想找什么樣的工作,她說“不知道”;問她對什么感興趣,她說“沒有”。
父母讓她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考教師資格證,她都去考了,沒考上。
最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在老家進了一個親戚的公司做文員,月薪三千,朝九晚五。
她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一想到換工作,也只有“迷茫”二字橫在心頭。
這一代年輕人,都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但好像很難。
因為,我們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活成什么樣子。

前兩天看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2》,幾個求職者應聘某律師事務所的實習生。
第一個面試者叫賀鑫磊,本科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今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通過了司法考試,實習經歷也很豐富。
但當面試官問她,是否在找工作時,她說自己已經考取了公務員。
面試官再問:如果拿到該律所的 offer,是否就不去做公務員了,因為這是兩條完全不一樣的路。
她當場猶豫了。
做公務員還是律師,她自己都沒想好,很矛盾和糾結。
因為公務員,是父母的意見,占她做決定的 60%。
最后,面試官提醒她:“你有沒有準備好做律師,你要想清楚的。”
最后,她沒拿到 offer。
她的根本問題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父母的意見,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

他有兩次“裸辭”經歷。
第一次辭去銷售工作,是為了跳到法律專業念研究生。
第二次辭去一年多的律所工作,則是為了得到大平臺的offer。
但促使他總是背水一戰的驅動力,是她之前的女友覺得他不夠優秀,他要向女友和家人證明自己的能力。
選擇律師,也是因為律師這個職業的社會評價和社會地位比較高,看起來光鮮亮麗。
他的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他要“別人看得起他”,依然是為了滿足別人的評價和目光而活。
至于他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并不知道。


為什么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因為,從小到大,都是為了父母的的期待,社會對一個好孩子、優秀的孩子的期待而活。
我們所受的教育,是要和所有人長成同一個模樣,按部就班過一樣的人生,才是標準的“正確”答案。
你不能做自己。
如果你有想“做自己”的苗頭,很可能會被父母以“為你好”這把愛的大刀給扼殺掉。
綜藝《少年說》里,有個初一女生,最大的愛好是寫小說,從三年級開始寫,足足寫了56本,30多萬字。
但因為數學成績不好,有一次她爸爸發現了她的小說。
然后,把她花了幾年時間,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小說,全都撕了,每一本課外書全都用膠帶封了起來。
理由是,她偏科嚴重,這樣下去,考不到好的高中,更沒有好的大學。
她的夢想和天賦,就這樣被爸爸粗暴地否定和摧毀。

女孩說,“那段時間我像失去了靈魂一樣”。
可是聽到女兒的心聲,爸爸依然認為,這都是為了她好,讓她先放下小說,等數學成績回升再看。
女孩有點絕望地說,她看到班上有的同學數學成績那么好,她覺得自己可能努力一輩子都追不上他們了。
爸爸回她:“別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感覺就像是,大人把孩子的翅膀折斷了,然后叫她,去飛吧,我相信你。

有網友評論說:她以后可能是個作家, 也可能是個失去夢想的大人。
扎心,但也很現實。
大多數人,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要優秀,要出人頭地。
因為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就是沒用。
你沒考上大學,人生就完了。
你沒考上公務員、事業單位,沒有“體面”的工作,就是人生失敗。
你 30 歲沒結婚生娃,就是讓全家人蒙羞。
就像一個完成他人設置的人生程序的工具人。
而常常會被忘記,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沒有根植內心的核心自我。
即便很優秀,也很難快樂。

所以,長大后的我們,常常很迷茫,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懷疑人生。
好像擁有很多,又好像一無所有。
之前曾有一名復旦學生寫的一篇文章引起廣泛熱議。
她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除了幸運上了復旦以外,真的一無所有了。”
那種深入骨子里的自卑,使自己一直引以為豪的東西,全碎了。
她發現自己不是那么聰明,除了學習,啥也不會,學習也不好。
然后覺得人生要完蛋了,還努力什么?再努力也買不起上海的一套房子,人家上海土著的同學家里都有兩套了。
越自卑越不想動,越不想動越自卑。
“我這才發現,光考了好大學也是沒有用的。”

有“空心病”的人,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為什么而活。
極端的,甚至會放棄自己的生命。

徐凱文教授講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有個高考狀元,他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
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所以他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還有很多學生告訴他,“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學習,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活著。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為什么他們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徐凱文教授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么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
他們不知道,對于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他們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學會了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追求更好的成績、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成功上,朝著功利化的人生目標前進。
不只是學生空心了,而是整個社會空心了。


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到底想要什么,找到人生的價值感?
可以試試:
a. 找到什么是“我想要的”。
直面并尊重你自己的感受。
當你陷入“想做自己”和“無法做自己”的糾結時,聽聽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你是出于什么原因想要做這件事?
是你自己想做,還是別人要求你做?
你的心到底偏向哪一處?你在害怕什么?
在人生的種種關鍵時刻,不斷問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然后,直面你外在的“面具”,你的脆弱,你的恐懼。
你才能慢慢聽到自己的聲音。
b. 激發你的內在驅動力,學會“背叛”父母。
心理學家發現,驅動我們行為的動機有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愛德華·L.德西教授在《內在動機》一書中,指出,內在動機“指的是為自己而做某件事”,而不是為了外界強加的價值和目標。
當我們因為內在動機去做一件事時,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萬難,用盡全力去做。
甚至是“背叛”父母,“背叛”你過去建立的某些價值觀。
歌手周深談到,他一直是百分百很聽父母話的人。
雖然喜歡音樂,但父母希望他以后有個安穩的工作,讓他去學醫,他就去學醫。
但是,太難了。
枯燥生澀的醫學術語和與高深莫測的理論,聽不懂的陌生語言,每天都要考試,一天只能睡倆小時……
他每天的精神都快崩潰,但沒有人會去理解自己。
“我覺得我繼續那樣的生活,我整個人可能會壞掉”。
最后,他不顧家人的阻撓,決定選擇唱歌,從醫學院轉到音樂學院。
從最初的歌聲不被接納,到在《中國好聲音》舞臺上一鳴驚人,被高曉松挖掘,再到今年參加《歌手》火遍全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天籟歌手。
因為這是他內心真正想要的夢想。

如果你暫時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做什么。
多去體驗吧。
慢慢找到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如果你是大學生,面臨著找工作的迷茫,現在正有一個可以體驗更多人生可能性的機會,甚至可能改變你的職業選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