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圓桌|手稿消失的時代,重讀茅盾手稿與書法的當下鏡鑒

葉榕 整理
2020-11-16 18:18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評論 >
字號

茅盾(1896年-1981年)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他的創作與上海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近日,30頁、約九千字的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在上海唐香文化空間展廳展出的同時,由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從茅盾手稿看手跡對文化研究的價值”研討會,結合這一手稿就其文學意義與書法藝術價值進行了座談討論。

據悉,茅盾在1958年寫下的這一手稿是一篇評論文章,全部用毛筆寫成。相關學者認為,這一手稿不僅文學意義巨大,從書法角度看,有著典型的文人書法特征,書面整潔、字體雋秀飄逸,呈現出溫文爾雅的儀態和清雅不俗的風韻,“當下是一個手稿消失的時代,這件手稿不僅是文學評論家的稿件,也是書法家的翰墨,重讀茅盾手稿,對于文學界與書法界都有著鏡鑒意義。”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長的茅盾負責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組織領導工作,為我國文學事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茅盾一生著述豐厚,有《子夜》、《春蠶》、《白楊禮贊》、《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同時他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手稿原件。茅盾撰寫的日記、回憶錄、書信、小說、詩詞、文藝評論、讀書筆記、譯文等手稿,是了解其創作思想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對后世直觀了解作家當時的創作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些手稿作為文本生成的最初環節,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通過手稿與各種印刷本的比對校勘,不僅可以“辨優劣、明是非”,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與閱讀文本,給深化文學研究提供無可替代的重要學術資源,而手稿的各種筆跡,也能展示出作家創作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態度,作家行文運思的過程和情感態度的變化都能從手稿中解讀出來。

茅盾在1958年寫下了一篇名為《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的評論文章,載于當年的《人民文學》第6期。這篇文章的手稿共30頁,全部用毛筆寫成,每頁紙張長22厘米,寬15厘米,除了紙質微微泛黃外,品相甚好,還附有當時刊發該文的《人民文學》發稿簽。這篇9000余字的文學評論,由于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文中所涉及的多篇作品,經由茅盾先生的精準而有力的評論,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王愿堅的《七根火柴》等9篇作品進行評論,每一篇評論都用作品事實說話,詳略得當、切中要端,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其中,他更贊賞《七根火柴》和《百合花》。

對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來說,《談最近的短篇小說》是具有重大文學歷史價值的重要文獻,而手稿也是一份精彩的書法作品。

茅盾手稿

茅盾 《談最近的短篇小說》

從書法角度看,茅盾手稿呈現出典型的文人書法特征,書面整潔、字體雋秀,筆跡中體現出溫文爾雅的儀態和清雅不俗的風骨,這不僅是文學評論家的稿件,也是書法家的翰墨。除了作家筆跡外,該手稿上還留有編輯的筆跡。

以下是研討會部分發言摘要:

茅盾手稿學術研討會現場

羅宏才(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今天的研討會由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承辦主持,因為上海大學和茅盾先生有著密切的關聯,1923年茅盾先生和陳望道等名流一起加盟上海大學。在整個近現代文化史上,茅盾先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新文化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現實寫作的重要倡導者。今天的著眼點是他的一篇重要手稿——關于《談最近的短篇小說》。我有幾個感觸。一個是上海目前正在打造三張“名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可以說與茅盾先生都有關聯。

說到江南文化,南北朝時期北方士族的南渡,構成了江南文化的最早核心主體,茅盾先生的書法受《董美人》影響,既有俊逸的一面,又有典雅的一面。王若飛先生在茅盾先生五十大壽的時候講,他是中國民族、中國人民最優秀的分子,這個話放在今天的作品上仍然存在。他的這一手稿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偉丈夫”。

茅盾手稿展出現場(上海唐香文化空間)

茅盾手稿學術研討會現場

汪涌豪(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茅盾和上海的關系非常密切,解放前二十多年茅盾幾乎都在上海,他好像曾在商務印書館,然后編雜志,編《小說月報》,他的朋友圈也在上海。他自己也說過,如果沒有在上海從業的經歷,可能沒有他文學的成就或者地位。他的小說,包括他最典型的小說《子夜》反映的也是上海,從中不難看出他和上海是非常有淵源的。所以我們今天在上海,就他的手稿開這樣一個小的研討會,是特別適合的。

就我所知,茅盾的文學主張是為人生的文學,而且是關注社會的人生。 他有一個表述,說文學不能僅僅是像鏡子,鏡子是照見一個東西,有些被動,有些機械,甚至有些自然主義。他說更應該像斧子,斧子有砍削,形塑一個社會。我們認為文學是反映生活的,生活本身是非常豐富的,反映得過來嗎? 還有他立足于都市,寫城市也很了不起。盡管對《子夜》這樣的作品有不同的評價,反映城市人的心態。而且他不僅僅像張愛玲這樣寫弄堂的人生,他寫寫字樓里面的人生也是可以的。中國的現當代文學家很多都是善于寫鄉村的,寫到城市,他們都是沒有辦法的,非常無力。莫言寫城市不怎么樣,賈平凹寫城市也不怎么樣,他是懸在半空的,寫到城市的女性說冷淡,其實是因為他偏頗的。他寫都市的那些小說,盡管兩年一部,每部書的后記里面都說是自己寫到今天最好的小說,他寫了一部《暫坐》,哪里有這樣的詞匯?他這些年寫的小說,我覺得不行,不喜歡。今天的小說家寫都市寫得好的還是在上海。 

再說到這份手稿,他對文學的分析,并沒有引用西方的文學理論,其實他對西方的理論是精熟的,他的知識很廣泛的,但他寫這個東西講話是很平實,實實在在的,這就是老輩的風范,讓人看得下去。他是從作家談作家技術性的分析,這在當代文學批評里面也是很需要的,我們現在有的評論家所評的小說是“兩張皮”,往往引用各種名詞與術語,但茅盾先生的這篇文章不是這樣。至于他能夠寫這樣一手好字,寫得這么流利,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功夫。

現在電腦的時代,數字化的時代,我們人和人越來越遙遠。這樣一個故人的手跡,一下子把我們拉回他們當時的情境當中,特別是我們上了一點年紀的人,感覺到快速的歲月流淌,我們想拉回一點東西,這讓人有些感動。

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

戴小京(書法家、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作家手稿對文學研究的價值是很大的。我大學的時候也是讀中文的,但是出了校園就不再搞這一行了,后來就一直在書法界了。當年我們上現代文學課的時候,魯迅的分量特別大,郭沫若與茅盾這些人也有一些分量,1978年還是1979年,我曾經看過一件茅盾的手稿,是毛筆寫的,我當時就在展柜里來回徘徊不忍離去,這位作家的字居然寫得這么好。當時我們看不出什么家數,什么來歷,就是覺得確實寫得出人意料,瀟灑,而且讓人不知來歷。但是一看肯定是正規學過的,不像今天很多人亂來的,一看沒有路數的,根本不在書法正脈的中間,所謂創新的很多。茅盾先生的這個東西一看,每一筆,他的用筆點畫結構,一看就是中規中矩的學過書法的,但你又看不見,過去講每一筆非得有來歷,這是誰的,這是一種迂腐的見解。他這個就是中國書法,在中國書法的正脈中,但你沒有辦法看出他的家數,這個是比較高級的一種境界了。

這次看到這個手稿之后,我有一天晚上在燈下,自己也稍微臨寫了一小通,試試看,這到底是哪里來的東西,還是看不懂。后來我又研究一下,他自己說過他是初學《董美人》,而茅盾跟董美人差距很大,我理解他自稱的“亂寫”,不是像現在創新人士的亂寫,估計他就是廣泛的臨寫歷代古今的各家各派的,他的書法刻畫深刻,或者叫“殺字”,不是浮在表面的,不是漂浮的。從這兩點,我當時在廣州看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他的點劃線條之扎實,這一點他肯定是得力于某一家楷書,他在楷書上下過大力氣的,結體瘦硬,中宮內斂,特別緊湊。  文人書法中,手札與尺牘中是最自由的,最最放松的,最見人性情的東西。宋代以后,于此尤見學問,與人的氣質,見出人的品位。

宋以后的書家對此論述很多,特別是崇尚的也就是叫書卷氣。所謂書卷氣,今天我們講不是所有文化的人,你的字里面一定都有書卷氣的。因為現在說一定說你這個人學歷有多高,或者文化有多深,這是一個概念,但是你的品質不好,那你未必能夠列入這個行列。在宋人那里,把人的學問和人的品質,把人的心胸放在一起觀察。

回到茅盾的手稿上,我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可以看得出茅盾這個人的學養,他的心胸,他的文化修養。

說到書卷氣也好,士氣也好,在今天的藝術品市場上有一個很明顯的體現,那就是很多專業書法家都賣不過這些文人,這也是很普遍的。前年西泠印社拍賣有一件陳寅恪先生的書信,就是一個信封,拍了100多萬。這是文人書法的一個幸事。

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館員、知名近現代文獻研究專家):

茅盾先生對我們這一輩人來講是如雷貫耳的大作家。他的作品《白楊禮贊》《林家鋪子》等可謂耳熟能詳。

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在主編一套中國現代作家研究資料集的時候,像魯迅、郭沫若、茅盾是當時最大的熱門。現在很紅的像沈從文、徐志摩,當時算是比較冷門的。當然現在這個情況好像有點變化了。

實際上從收藏界來說,也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我是從小集郵,所以是比較早的介入到收藏圈。記得當時1970年代,當時的書信、手稿在收藏圈不是太看得中的。當然到了今天的情況就不同了,近十幾年來漲幅最大的是名人手跡。拍賣市場有幾個標志性的事件,最早的是2009年的嘉德春拍中陳獨秀給胡適的信,一共是13通27頁,當時拍賣的成交價是554萬多。2012年12月嘉德秋拍中,我記得當時最受關注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禮聘書,拍到379萬,其他的梁啟超的手稿、梁啟超的信章都賣到了360多萬。 第二個標志性事件,是魯迅的那封信,一共200多字,拍了664.5萬,當時的報道是一個字3萬元。這也是非常少見的魯迅手跡拍賣。到今年10月份,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拍到1.39億元,是史上最貴的手跡。

茅盾這封信,我們這輩人也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只要涉及到當代文學研究,這封信是繞不過去的。一是這篇文章繞不過去,二是文章里面提到的那些作品,很多已經成為了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繞不過去的。《談最近的短篇小說》這篇文章完稿日期是1958年5月12日,是應《人民文學》編輯部的邀請寫的,茅盾也寫過很多短篇小說,他也是很樂意評論的。 我們對作家進行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文本研究,特別是在今天來講是越來越重視了。近現代的版本,我個人認為遠遠比古籍復雜,這里面的版本變化各種各樣,有作者自己的反復修改,像老舍的《駱駝祥子》等不知道出過多少版本,也有當時的情況下比如說被鎮壓的,被銷毀的,被查禁的,還有政治形勢下需要進行某種修改,所以非常復雜,出現了很多版本。我也希望對以后文學的研究,加強對文本的研究。

茅盾部分著作

周立民(現代文學研究者、上海巴金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我們在做文學研究也好,做作家研究也好,其實做一個最基本的,或者最傳統的,看到它呈現出來的一個文本。手稿在這里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對于我們了解作品的構成,對于作家的寫作習慣,甚至于對于后來的修改,手稿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如果把這個當做起點,到最后讀者能夠看到的呈現形式,作為一個終點也好,這個過程里面,尤其是因為有現代出版業,現代編輯業,甚至還有現代審查業的加入,這個過程里面并非是那么簡單的從起點到終點,或者是一個直線或者是一個弧線可以完成的,恰恰這里面有非常復雜的過程。這就取決于手稿對文學研究的價值。比如這一手稿,茅盾先生最初寫的時候沒有加題目的,那個鋼筆字可能不是茅盾先生的字,可能是編輯的字。還有一處用紅筆改的。還有比如說在魯迅大量的作品里面,審查機構的修改,當然魯迅先生也很頑強,魯迅先生很多書自己印,把修改過的內容又給恢復了,而且恢復的過程加上,告訴大家這些字是被他們刪掉的。再如沈從文的《記丁玲》,也是被刪得非常多,倘若某一天這個手稿能夠問世的話,對于這部作品的完整性就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手稿,還有原始形態的手跡的東西,已經越來越重要,而且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這個重要了。 從茅盾的這份手稿來講,這應該算是我們一段時期內,或者說共和國文學史中文學評論的一個標準樣板。

從手稿,能從手跡看到人的心跡。我翻過《子夜》的手稿,尤其是與巴金這樣的人比較,差別很大的,茅盾的手稿是很清楚的,巴金的稿子很零亂。這個情況也可以理解,茅盾先生幾乎在寫作前面都是有嚴謹提綱的,巴金的很多寫作是即興的寫作,第一遍寫完之后,可能整體改,而且他大部分的稿子不會做謄清稿的。手稿其實能夠看到作家的創作過程,這一點,是后來的排印稿無法替代的。

茅盾部分著作與《人民文學》

朱楓(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導演):茅盾先生的字很耐看,辨識度很高。雖然說茅盾先生也未必是一個書法家,但是他的字是非常有特點的,特別的儒秀、雅秀。我對書法沒有研究,剛才戴老師已經做了精辟的分析,茅盾是從小臨過《董美人》。除了他從小的那些書法訓練之外,我們說字出其人,可能他字的風格,特別具有辨識度的茅盾字體,和他人的風格,可能也是有關聯的。茅盾先生傳下的手稿,一是特別的干凈,雅秀,第二,他大部分是以楷書的形式留下來的,其實偶有行楷,那也是以楷書為基準的,很少拖泥帶水,行云流水,他是非常的嚴謹,這可能跟他做人的謹言,做人認真是有關的。

我也想起茅盾先生年輕時的一段經歷,他大概17歲考北京大學預科,發榜的時候沒有他,然后隔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收到一份錄取通知,上面寫的是“沈德鳴先生收”,后來他去查報名表,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他把自己的本名“沈德鴻”寫得太花哨了,從此以后,他認為寫字一定要清清楚楚,干干凈凈,這個經歷可能對他以后字體的形成,可能多少也會有關聯。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茅盾手稿談作家手稿對文學研究的價值,我可能稍微拓展一點對文藝研究的價值。因為茅盾是一個文化大家,將來可以更拓開對文藝研究的價值。談到對文藝研究的價值,我就要談一下茅盾先生和電影的關系。茅盾先生和電影的淵源是很深的,他的一些作品像《春蠶》《子夜》《林家鋪子》不僅是現代文學的名篇,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名作。我是在2008年的時候,茅盾先生110周年時,重新改編拍攝了他的《春蠶》,當時和茅盾先生的兒子接觸更多,他對《春蠶》的改編非常滿意。

要說說茅盾先生的手稿和中國電影的關聯。我們要講到茅盾先生的什么手稿呢?是在1962年,他寫給夏衍先生的一封信,稿紙寫了滿滿4頁,講的是對電影《早春二月》改編的意見。上一次看到茅盾的手稿是2018年的時候,解放日報辦了一個茅盾文獻展,我也去看了,看了以后,很震撼,覺得很有教益。

茅盾手稿局部

繆克構(文匯報副總編、上海市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

現在手稿已經基本消失了,當代的作家不太會有這樣的手稿,所以在手稿消失的時代,來討論手稿,就特別有意義。

在夏天的時候,我曾經看過茅盾先生的四張手稿,講到短篇小說,講到編輯的辛苦,還講到編輯是否要進修等等。這一本手稿有9000多字,都是茅盾先生用毛筆寫的。我們都是讀中文系的,對這篇文章是不陌生的,當時對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創作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一文章對我的啟發也特別大,我曾經有十年時間寫過短篇小說,他講到六七千字的篇幅,用寫作,為什么在這十篇里面好幾篇選了這樣的方式,他可能覺得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比較適合六七千字的篇幅里面,能夠更好呈現,而如果用第三人稱,篇幅可能還不夠。我認為這一點講得非常到位,包括現在也是這樣,用第一人稱好像順了,基本上六七千字就寫完整了。短篇小說特別難寫,短篇小說產出率很低,短篇小說的稿費非常低,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作家一直堅持在寫短篇小說。

還有他對作品文本的處理非常認真細致,包括他有些修改的地方,有些都能看得出來的。西方研究手稿,可以在一個手稿上附七個版本,八個版本,像莎士比亞這樣的手稿,依靠現在的技術,可以分析出第一稿怎么寫的,第二稿怎么寫的。但是看茅盾先生的手稿,它是非常清晰的,基本上一次成稿的。對中國作家手稿的研究,其實遠遠沒有展開。即使像茅盾先生的手稿,包括有些地方做了貼補的,他為什么這樣寫,還是有深意在里面的,像這樣的研究必須要看手稿。看圖錄也好,而手機閱讀,總覺得隔了一眼,但你一旦上手摸一摸,那是完全不同,有一種內心的溫潤,內心的情感,會有交集,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寫作時的那種呼吸。另一方面,在手稿的發掘、研究、流通這方面,也不是很理想。現在其實是拍賣反而帶起了研究,希望以后這樣的作品越來越多,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到作家的作品。

趙抗衛(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文學博士):

因為在中國的文學發展中,有著各種曲折,所有的文學家都有一番自己獨特的心路。看茅盾先生的手跡,這么一種平靜的心情,有條不紊的敘述,沒有任何跋扈的成分在里面,感到他真的是令人尊敬的。當然我們因此也可以研究一下他寫這個論文當時的文學創作的環境,這也是一種當時文學思潮和文學環境的佐證。

手跡和文學史的研究,其實是很密切的。我們看到的印刷作品和手稿差距很遠,或者說有很多可能的差距,涉及到編輯、審稿等。手稿對文學研究十分重要,同時,也可以從手稿中看到當時各種文學和非文學的社會環境對作者的影響。

茅盾手稿

 

茅盾手稿

顧村言(澎湃新聞藝術主編):

陸灝在一篇文章中曾摘錄過一段:施蟄存稱贊茅盾的書法,說“大有瘦金筆意,想近年臨池有得”,茅盾回信說:“我的字不成什么體,瘦金看過,未學,少年時曾臨董美人,后來亂寫。”

對于茅盾先生所說的“亂寫”,我個人認為這一方面是自謙,但其實也是說他一直在廣泛地臨池學習,并非真的亂寫。茅盾的書法根基很深,就這一手稿而言,受初唐或隋人小楷影響是比較大的,里面有古意,飄逸,典雅,乍一看,甚至有隋唐人寫經之感,他說年少時臨《董美人》,確實是可以看出影響,其實書法在民國時期是文人的一項基本功,另外,在學習書法中,讀帖非常重要的,結合人格、胸中的文墨與學養,才會形成一種書卷氣。郁達夫曾說茅盾的小說偏向于社會性,但從他的書風里面反而感受不到。相比魯迅的骨鯁、蒼勁、周作人的南朝風韻或者沈從文的飄逸文氣,他的字感覺還略少一些內蘊,但他的字里面有一種剛勁、質樸、挺拔的風格,乍一讀,又唯美秀逸。

作家手稿對于認識文學與作家的心態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有他的文學與文獻價值,還有書法價值,這是一個整體。現場看茅盾的書法,我感覺或許是磨的墨,有點淡,上手后確實有一種呼吸感,一種溫度,這樣的感覺對我們當下的讀者來說,是驚喜,但也是一種悲哀——因為一個手稿的時代差不多要結束了。

剛才戴小京先生說當下的書法家賣不過文人,其實這是正常的,因為看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專業書法家的說法,從某種角度來講,不管看茅盾的書法,看傅雷的手跡,或沈從文,都是書如其人,茅盾在這篇文章中評論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用了“清新俊逸”四個字,他對《百合花》評價最高的,而當時《百合花》只是發表在一個地方刊物上,其實我想,用“清新俊逸”這四個字來評價他手稿的書風,也是恰如其分的,他是江南人,內在有一種清新俊逸的審美追求,他在審美就會看到小說里面清新俊逸的風格。

近期出現了不少重要的文人手稿與手跡,其實對當下的作家和書法家都提出了反思:一是對作家來說,現在的作家重書法的,有真正傳統文化修養的,并不多,這里面可能還是有文脈的缺失,反觀魯迅、胡適、周作人、沈從文、茅盾那一批作家,都對書法有著較高的造詣,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度;  另外一方面,茅盾手跡對當下的書法家也提出了一個反思的地方。當代有很多書法家,參加各種協會,舉辦各種展覽,但其實有很多是變味的,不少場面上的書法家缺乏文化,缺乏修養,有些身居高位的協會負責人經常寫錯別字。所以從這一手稿的分析,無論是作家,還是書法家,還是得回歸文化的正脈,無論是文學、書法還是文學評論都應是這樣的。

從文學評論的角度而言,茅盾這樣一篇對短篇小說的評論,可以看得出一種誠懇的態度,而在1958年,他的眼光與身份都在那兒,但他的行文卻一直保持著誠懇與質樸,不端不裝,沒有各種術語,有一說一,真誠自然,這非常不容易。

茅盾手稿

茅盾手稿

張立行(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文匯報創意策劃總監):

我在想,一個學術性的課題,從茅盾手稿談作家對文學研究的價值,很多專家都牽涉到了市場這個角度。實際上市場不是單單的市場,對任何一個藝術文學,或者精神成果的傳播,可以有很多的維度,而學術的維度是很小眾的。社會是對市場的維度是很感關注的。比如現在一些年輕人不知道胡適,但他的日記拍了1億多元,那就會關注了。所以我們不要忌諱市場對文化傳播的作用和價值。

湯哲明(美術史學者、畫家):

這一手稿是1958年寫的,我是搞畫史的,對文學史不是太了解,但里面有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文藝為大眾服務越來越走向高潮,從這一手稿里面可以看出來。實際上當時有一個大背景,提倡寫短篇小說,別人容易看得明白,當時出了一批新作者,主要的目的是貼近生活。實際上從繪畫史的話,這些要求在畫史里面也存在的,這是可以相互參看的。

就名人的手跡手稿而言,這十幾年成為一個大熱點,非常熱,比如民國時期,政界人士是一個板塊,北大校長也是一個板塊,左翼的名人手跡相對比較少,還是比較珍貴的,因為很多是國家收藏的,特別是像魯迅。而茅盾手跡在社會上不多,所以非常珍貴的。我大概從2012年一直在關注名人手跡,包括我自己也參與期間的,包括胡適的那個日記手稿,我是給當時收藏家提了很多建議。

剛才說到書法,現在書法分成了兩路了,過去的書法實際上就是名人字,因為那時候名人字寫得好,這個技能到了民國時發生改變了,書寫習慣發生改變了,造成從近代開始,名人從毛筆書法的角度退步了,跟古代比是退步了,如果蘇東坡沒有名氣的話,他的那些書法不會如此重要的。就書法與名人關系而言,在民國以前,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是讀書人,本身是從小練字的,到了民國以后,茅盾的字,本身還是有功夫的,很明顯,我只看出來一點,肯定是學碑的,但純粹從書法的角度,民國肯定跟古代書法家相比是退的。而當代書家的更存在尷尬,現在書法家也發現這個痛苦,就提出一個主張,要純粹變成藝術,于是就看到了有一些人寫字像跳舞一樣,或者就照著西方現代藝術,其實我看是有很多問題。

另外一個,如果把寫字純粹變成一個技術上的寫字。在過去電腦還沒有出來,跟謄稿子的人怎么區分?他也是抄啊。所以這反過來襯托了手稿的價值,為什么把名人字看得意義這么大,我覺得它的意義就在于此,收藏就是收藏一段歷史。當下的書法與民國以來名人書法形成這么大的落差,原因也正在于此。

茅盾手稿局部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威尼斯人娱乐场官网48008| 天博百家乐娱乐城| 九游棋牌大厅| 百家乐网上真钱娱乐网| 哪个百家乐官网网站信誉好| 网络百家乐赚| 盈得利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凯旋门娱乐城开户| 赌场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新花园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真人百家乐官网是骗局| 澳门百家乐官网网站| 金盾百家乐官网网址| 梨树县| 公海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网上百家乐解码器| 玩百家乐官网去哪个平台好| 真人赌钱| 百家乐官网追号软件| 百家乐官网怎么样投注| 永济市| 皇冠国际现金投注| 足球皇冠大全| 澳门顶级赌场手机版|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注册| 百家乐官网麻将筹码币| 澳门百家乐官网网站bt| 灌云县| 2013现金棋牌游戏| 大发888官方 hdlsj| 星港城百家乐娱乐城| 御匾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去澳门| 大发888缺少 casino| 2402 房号 风水| 三国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吴桥县| 元朗区| 黄金城娱乐场| 岳普湖县| 战神娱乐城|